导航栏

×
活动范文 > 活动策划 > 导航

课文教学方案

2024-01-08

课文教学方案10篇。

集中精力在自己脚下的人生道路上,为了达到公司的任务目标。制定方案几乎成了我们必须的工作内容,方案的制定对于工作和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活动范文吧创意无限制作出了这份独特的“课文教学方案”,想了解更多内容赶快来查看我们的网站吧!

课文教学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探究

1、复习生字词。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指名读。

⑵ 师相机指导:

这样吧,老师就当赵小艺,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女孩子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出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①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在房子前画上旗杆,但旗面是平的)

②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飘着的)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所以要画飘扬的)老师明白了,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好,老师闻过即改,重画,请男孩子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

③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赵小艺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这是风吗?你怎么知道的?(指名答)哦,原来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板书:旗子飘)。

④ 聪明的孩子,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得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课件出示)

⑤ 看看你多棒,这么快就作了一首小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

⑥ 你们想读吗?(指导朗读)

六、七、八自然段。

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课文4~8自然段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课文4~8段体会)

6、引读第九自然段:

为什么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呢?

动脑筋的小画家,我们的课堂上,也诞生了许多动脑筋、爱观察的小诗人,瞧这就是你们的大作(课件出示),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配乐)

三、拓展体会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这样画风的(指板书)但老师相信,如果是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画的话,,你们的点子一定会更多。(板书:……)昨天,每个小朋友都画了风,现在,请你们拿出来,把上面的句子填写完整,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学生自由写,教师巡视)

指名展示)

3、师总结,表扬:

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课文教学方案 篇2

一、复习导入

二、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交错叙述了几件事。

三、精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雷棣成长经历的哪些事,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中标出来。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对雷棣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并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为什么?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2)关心政治:他可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事情?如果你是雷棣,了解了这些事情后,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

四、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说说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竟什么意思?

读一读。

五、深化主题

1、齐读课题: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2、学了课文,说说你对企盼的理解。能不能换成盼望?为什么?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七、概括中心思想

八、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九、作业:

课下搜集一下有关中东问题的材料。

板书设计: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关心他人

企盼和平

生前的理想

关心政治

家人的希望

努力学习

谢绝帮助

课文教学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太阳》是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共有三篇讲读课文,都描写得十分生动。单元训练重点是了解作者按事物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知道安排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对按事物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两篇课文的教学打下基础。而如何让课文材料按几方面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太阳》的课文目标是这样的`: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2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因为…所以…虽然…但

是…如果…就…造句。

3、知道课文运用数据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有关太阳及太阳与人类关系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第一课时我制定了这样的

教学目标:

新词,理解抵得上、估计的意思,了解作者按事物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能给课文分段,知道作者运用数据和作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太阳》一文时,我充独立思考的精神。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我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宇航员不能登上太阳的原因。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新旧知识有了一个磨合的机会。

(二)、利用教具,理清层次。

1、摘录。

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小卡片摘录有关太阳的知识点。摘录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2、质疑。

当有关太阳的知识点无序地展现于学生面前时,提出疑问:我们看得明白吗?使学生领悟到要说明一种事物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调整。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归归类。这个过程操作性强,训练面广,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

4、再质疑,再调整。

当材料比较有序时,提出一个层次问题,启发学生说明一种事物除了要按顺序,还要有层次。经过调整,全文材料已按几方面清楚地呈现于每位同学的桌面。

5、根据理清的材料分段。

(三)、细读课文,体会写作方法。

让学生划出具体描写太阳特点的句子,知道运用数据和作比较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读、议体会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四)、回顾学法,课外延伸。

回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课文的(摘录课文材料--按几方面归类整理--了解材料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另几篇课文也可以按这种方法学习。

课文教学方案 篇4

一、深入钻研教材,突出重点

一篇课文总有其重点所在,如果一堂课中重点不突出,各教学点同等对待,课堂没有高潮起伏,对于他们来说课堂中那么多内容没有留下深刻的烙印,课文的吸引力也会随之降低,根据记忆规律这些内容是最容易被遗忘的。因此,一堂课应是有水平如镜之时,更应有波澜壮阔之时,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针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怎样读懂总分结构的段落”,在本课教学时力求落实此项目的训练,在教学环节安排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读懂这种段落的方法。另外教学时以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为线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注意启发学生弄清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是有关系的。如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水面?那是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地抓住苇秆”的.小爪;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那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为什么在疾飞中能叼起小鱼?与翠鸟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有直接关系。同时也要告诉学生,翠鸟的捉鱼本领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有特点,而是由于它身体各部分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二、虚拟情境,说出情趣

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激发了下面的一个环节: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非常喜爱翠鸟,想不想当翠鸟?

生:想。

师:我是世界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想采访你们,写一篇关于翠鸟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民保护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愿意。

师:如果要你向我用一个词或两个词来介绍你自己。你准备用什么词呢?

生:(灵活、敏捷……)

师:你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

学习句子:

1、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3、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

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

实践表明,这种采访调动并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含英咀华,诵出情趣

读文章,善于含英咀华,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神韵和精髓,赏阅文章的美感所在,同时,也才能不断陶冶自身的语文情趣。

师:通过采访,我打算把你们写一写,介绍给全世界的人们,有现成的文章吗?

生:有。

师:谁能声情并茂地读给我听听?请同学们再认真练习诵读。

此次读书训练属于积累层面的诵读训练。这样假戏真唱,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不难看出,这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是有所为的积累,更是情感化的积累。

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导致学生厌学的致命伤是老师以成人之心度儿童之腹,以成人的心理需求代替儿童的心理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糟糕的现象,需要我们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去体验世界,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对象“相似”。

课文教学方案 篇5

一:创设情境,触发个性

师:同学们,听--(多媒体课件播放“百鸟争鸣”声)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齐答:鸟的叫声。

师:你们都喜欢鸟吗?都喜欢哪些鸟?为什么?

生1:我喜欢鹦鹉,因为它可以模仿人类说话。我家就养了一只,早晨,我总是对妈妈说:“我上学去了”。它就学着我的样子,说:“我上学去了。”真好玩,妈妈说,这叫“鹦鹉学舌”。

生2:我喜欢鸿雁,因为它每到春天就会来到我们身边。它是春的使者。

生3:我喜欢黄鹂,因为它的歌声清脆悦耳。我希望我的歌声能像它一样好听。

生4:我喜欢啄木鸟。因为它可以捉虫子,是森林的医生。

师:是呀,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喜欢它。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翠鸟,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再亲切一点。瞧,这就是翠鸟(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

生1: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生2:翠鸟的羽毛很漂亮。

生3:翠鸟的眼睛非常透亮,嘴巴又尖又长。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你还想更多的了解翠鸟吗?那么就拿出那篇介绍翠鸟的文章读一读吧。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形成一种内在动力,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读文作画,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1:我读懂了翠鸟的羽毛非常鲜艳。它长得小巧玲珑。

生2:我知道了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3: 翠鸟很会捉鱼,眼很尖,小鱼是逃不过它的眼睛的。

课文教学方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这一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情况,适当给予点拨、诱导。)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课文教学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荣”。【M.qX54.com 群学网】

2. 能正确理解“离离”“枯”“荣”的意思,并体会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理解“离离”“枯”“荣”的意思。

2. 深入体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3. 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诵读。

设计理念:

1. 以读为本,反复诵读。

2. 抓关键词,理解诗意。

3. 拓展全诗,深化主题。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草一棵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介绍作者。

(一)欣赏歌曲

播放歌曲《小草》,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跟唱。

(二)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刚刚唱的是什么歌吗?

师:对,就是《小草》(师出示小草,并把小草粘贴在黑板上),它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诗,诗题就是《草》。

(三)板书诗题

师: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上面一个草字头,这两竖就像小草长长的叶子,下面是个“早”字,这一横就像宽广的土地,草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

(四)读准课题

师:谁来读诗题?

师:平舌音读的真准(或者:它是个平舌音字)。谁再来读?再请你读。请你读!全班一起读。

(五)简介作者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板:白居易)

师:想跟老师一起认识他吗?

(课件出示白居易画像和简介)

师:瞧,他就是(生:白居易),你们知道吗?他可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一生写了很多的诗,写这首《草》的时候,他才16岁。想读吗?

点评:歌曲导入,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生活中熟知的信息导入新课,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一棵鲜活的小草长在黑板上(在黑板上粘贴带有草根的小草),再一次形象直观地展现文本主体,为课题的书写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并为后文指导学生理解“烧不尽”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一)初读正音,读通诗句

1. 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自由读两遍这首诗,要求借助生字注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读吧!

2. 指名读,相机正音“枯”“荣”,

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办法记住“枯”“荣”的字形。突出两个字都有“木”字旁这一特点,告诉学生“木”字旁和草木有关。

4. 师相机让孩子猜字谜“一座山岭真有趣,上下草木真茂密”。(生答“荣”)

5. 把“枯”“荣”送回诗句中读,指导读准第二句诗中两个“一”的不同声调。

6. 全班齐读。

(二)老师范读,读出节奏。

1. 老师范读,指导节奏。

师:听出来了吗?和平时读课文不一样,老师在读诗的时候,速度特别(生:慢)还听出什么不一样?(生自由回答,相机在课件中出示诗的节奏)

2. 学生练读

3.指名每人读一句,要求读得慢一些。

三句,第二组读第二、四句,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5. 全班齐读。

点评: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本节课的读,有三个层次。自由读、指名读,在学生读准读通顺后,教师范读,目的明确地指导孩子感觉速度、节奏的变化,层次清楚且教学预设明确,对于指导学生整体感受诗的韵味很有帮助。

(三)生谈感受,整体感知

师:有些韵味了。说说,诗中的小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有的知道小草一年中的变化,有的知道了小草连火都烧不掉,还有的知道了诗中写的是草原上的小草。

点评:整体入手也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执教者从 “诗中的小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引入,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整首诗的把握能力,且巧妙地从读过渡到对诗句关键字词的理解,可谓“一石二鸟”,水到渠成。

三、反复品读,读懂读透

(一)学第一句,理解“原”“离离”

1.理解“原”字

师:你们是从哪个字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草原上的草呢?(课件中“原”字反红)对,“原”在这首诗中可以理解为草原,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原野”。

(课件出示“原野”图片)

师:这就是原野。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哪些词?

2.理解“离离”。

师: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第一句诗中哪个词写了?(生:离离)

师:谁能用“离“来组个词?

师:你们刚才组的词都是“离”现在常用的意思。在这首诗中“离离”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离离”在《辞源》中的解释三种:茂盛的样子;懒散的样子;裂开的样子。)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该选哪一种意思呢?(第一种)

师:生活中,你们一定见到过茂盛的小草吧!谁来说说什么样?

(课件出示茂盛的小草图片)

师:瞧,这小草长得又绿又高又密,很茂盛的样子,就是(师手执词卡:离离)指名读。

3. 指导朗读“离离原上草”

(课件再次出示原野图片)

师:瞧,这茫茫原野,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茂盛的小草,这就是(生读:离离原上草)

师:再往远处望去,映入眼帘的还是(生:茂盛的小草);再往天边望去,眼前出现的还是(生:茂盛的小草),这真是(生读:离离原上草)

(二)学第二句,理解“枯”“荣”

1.在第二句诗中,有一个字和“离离”的意思很接近,谁找到了?(板:荣)还有一个字的意思和“荣”恰恰相反,那就是(板:枯)一年之中,小草师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仔细观察后再来回答。

2.(课件出示小草四季的动态变化图片,配乐《小草》伴奏曲)师同步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春天来了,小草长出了嫩嫩的(生:小芽)

夏天来了,阳光雨水更加充足,小草也长得更(生自由答:绿)了,更(生自由答:高)了,更(生自由答:密)了,更(生自由答:茂盛)了,

秋天到了,小草开始由绿色变成(生:黄色)

冬天,小草都(生:枯萎了)

3. 现在你们知道,“荣”指的是哪两个季节的小草吗?(生:夏天)对,这就是“荣”。(图上出“荣”字)“枯”指的又是哪个季节的小草呢?(生:冬天)对,这就是“枯”。

从春天到夏天,小草会茂盛一次;从夏天到冬天,小草又会枯萎一次。一年之中,小草先荣一次,再枯一次,这就是一岁(生:一枯荣)。(课件同步出示第二句诗)

4.同学们,看看图,再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会怎样读出这一“枯——”一“荣——”的变化呢?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朗读第一、二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茫茫原野,一年中先荣一次,再枯一次,等到第二年,又先(荣一次),再(枯一次),这就是(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全班齐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点评:“离离”一词与现代词义相去甚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这个词语,在反复读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文本到生活,由生活到直观图像,再由图像回到文本,步步深入,恰到好处地理解,并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第三、四句,感悟主题:

1. 一年之中,小草除了要经历秋冬的干枯以外,有可能会遇上熊熊野火。你们看,这样一场大火之后,小草还能再长出来吗?自己读后两句诗,找找答案吧!

2.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理解并板书“烧不尽”“吹又生”

四句诗)(生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大火烧过后,小草还有可能遇到哪些磨难呢?

5. 是啊,困难重重,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只要根在,生命就(生:在)

(课件出示悬崖之上、戈壁之中、冰天雪地和遍地沼泽中生长的小草)

哪怕是在悬崖之上,戈壁之中,哪怕是冰天雪地,遍地沼泽,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小草就能重新生长。这真是春风(生:吹又生)!

6. 诗读到这,你们觉得小草怎么样?

7. 多么了不起的小草呀!所以白居易才会这样赞美小草,谁来读?指3生读。全班一起来!

5. 链接相关名句,指导朗读。

其实,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被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感动着:

在我们的民间有这样一句话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出示链接的句子:贴着地面的小草,大风也拔不起来。)女同学读,男同学读得更有气势些!

当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卢勤曾经这样赞美小草的生命力:(课件出示链接的句子:你看路边的小草,被人踩来踩去,可它还是活下来了,它拼命地站起来,接受大自然给予的阳光、雨露,所以,它比温室里的花朵更有生命力。)

6.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让我们一起夸一夸,男同学读!女同学读!

7. 链接生活,运用诗句。

这两句诗经过1000多年流传到现在,已经成为千古名句。在苦难面前,人们经常会想到它。

22年前的那个5月,我国的大兴安岭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森林火灾,烧毁森林101万公顷(课件出示火烧大兴安岭图)。22年的今天,我们再看大兴安岭,又是一片茂盛的林海(课件出示林海图),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昨天是汶川大地震后重建一周年的纪念日。(课件依次出示地震毁坏的房屋图、解放军救援图、学生捐款图和汶川重建规划图)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叔叔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灾区人民没有向困难低头,他们正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重建更加美好的家园,这也正是野火(生读: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师生互动,背诵全诗

同学们,这看似不起眼的小草,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启示。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来读这首诗。会背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和老师加上动作一起背一背。

点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千古名句,二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教者没有急于告诉这句哲理诗所含着的深意,而是在学生观看图片后,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野火过后,小草还能再长出来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诗,从而明白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三、学写“枯”“荣”,互动评价

这首诗会读会背了,还有两个字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

1.观察字形。

在前面的观察中,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字中都有一个木字,再仔细观察这两个“木”字,它们的写法一样吗?(

你们的眼睛真尖,就像你们说的,木字旁在左,捺变点:木字旁做底,捺不变。

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一捺要变成点吗?“荣”字中的“木”字为什么不变呢?

2.师范写,生练写。

3. 师巡视学生写字,并点评。

点评:生字“枯”和“荣”的学习,从正音到识记字形,再到学完整首诗后的指导书写,都紧紧抓住“木字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让学生在本次的识写练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四、拓展全诗,深化理解

1.拓展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齐读后四句。

2.你们知道,白居易在这首送别诗中向朋友表达了怎样的希望吗?(希望朋友像小草一样顽强)今天,老师也要把这美好的希望送给大家,让这顽强的小草永远扎根在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心中。

点评:收课简短干练。《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的拓展,既完成了全诗的链接,又一次强化了本首诗主题的升华。

课文教学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认17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写字的过程中注重字义和字形的联系。

机智的品质。

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没有遭遇过火灾,不知道火灾中的应急常识,可能无法体验江凡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

课前预习

1、,查查不认识的字的拼音。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火灾中的自救常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你们找到了哪些?能说一说吗?

2、当火灾发生时,很多大人都有可能被大火吞噬,但在四川南充市却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从大火中救出了30多位邻居,他就是江凡,在发生火灾的紧要关头,他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江凡》。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画记下来。

2、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的拼音读一读。

5、小组汇报,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流利。说说你认为江凡是一个怎样的人?

2、同学们谈对江凡的初步认识。

3、从课文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江凡是一个镇定机智的人?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指导。

(1)引导学生从火势的严重来体会江凡镇定:

①当时的火势怎样呢?仔细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再读一读课文2、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当时的火情。

②从课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火势庞大,情况紧急?(体会惊慌的意思,并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③假如你看到这样紧急的火情,你会想些什么?江凡又是怎么做的?(教师引读,学生齐读)

(2)引导学生从江凡的做法来体会江凡的机智镇定。

①自由读课文第

②江凡为什么拿衣服让奶奶包住口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③在什么也看不清的楼道里,江凡为什么能把奶奶和邻居从火中救出来?

4、你认为江凡是英雄吗?你对江凡说的话是怎样看的?

5、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江凡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想一想我们该向江凡学习些什么?

6.学生交流感受以后,再读课文: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7、小组比赛,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火灾扑灭了,邻居们也得救了,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被救人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你会用一句怎样的话来称赞这位年纪小小的少先队员?你会对江凡说些什么呢?

课文教学方案 篇9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课文教学方案 篇10

学习目标

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阅读单元导读

1.自由读单元导读

2.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3.今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按常规要求自读自学:并想一想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词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3.哪些词义你已经读懂了,交流

4.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在交流中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四、五自然段,

交流一: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1)指名读,读中理解若无其事的意思,并读出若无其事的语气。

(2)向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内容回答后,再做深入探究。

交流二: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

(眼神体会出来。

(2)为什么说似乎在侦察?

(踌躇评议幼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

(5)再来理解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交流三: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

(1)我们愚在哪儿?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2)交流: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要经过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它们可能会想什么?(小练笔)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可结合先前的颓丧体会)它们又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三、拓展,内化道

四、走出文本,开展实践活动

1.导读课后综合性学习提示,明确活动目的及要求。

本文网址://m.nns88.com/huodongcehua/95896.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N 编辑推荐 更多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