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活动范文 > 活动范文 > 导航

社区民情日记

社区民情日记收藏。

你知道去哪里寻找范文最快速最有效率吗?文档处理包括了纸质文件和电子文档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近年来范文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想要获得对“社区民情日记”的深层次解读本文将不容错过。

社区民情日记【篇1】

9本,1000余页……15日上午,记者在道外区开原社区看到了厚厚的“民情日记”,里面记录了每天社区发生的大事小情,它的主人,是社区主任马震红。

“这些日记每天都翻出来看看,能解决的就给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上报,想办法帮居民解决。”马震红说,她从2011年开始记录这些,到现在已经有5个年头了,翻到哪一页,马震红都能说出那天的故事。

2008年,马震红到开原社区工作,刚开始,她怕解答不明白居民的问题,就养成了剪报的习惯。“只要是有关民生的事我就会剪下来,都整理粘到一起。”马震红说,她记性不太好,就得用一些比较笨的方法,剪报剪了一段时间,马震红就开始记“民情日记”。

马震红说,是担心一些没来得及解决的事又忘了,所以记录在本子上,后来养成了习惯,每天晚上都会记录社区发生的事。从2011年开始担任社区主任起,谁家的暖气不热,谁家漏雨,谁家老人不方便买菜、交电费,这些居民家的琐碎事都出现在她的日记本上。

2014年春节前夕,两户居民因为噪声问题闹到了社区;20xx年8月,一位保洁大叔因为工伤与物业公司产生了纠纷,最后协商无果找到社区……翻开“民情日记”,回想起这些事情,马震红感慨颇多,调解过程中吃“闭门羹”,不被居民理解的情况都出现过,但事情最终都被解决了,时间长了,社区居民没有不知道马震红的。

不管大事小情,马震红对谁家的事都特别上心,这么多年来,社区居民都亲切地称呼马震红为“马大姐”,居民家有事,只要找马大姐肯定能帮忙解决。

记者翻开马震红的日记本,绝大多数旁边都画了个“√”,表示这些事情已经得到妥善处理。对于日记本上那些没解决的问题,马震红说,那会鞭策她更努力地工作。她说,只要还当一天社区主任,就会把这本“民情日记”一直记下去。

 

社区民情日记【篇2】

在霍城县清水河镇最艰苦偏远的地方,有一所村级小学。由于地处两条大沟之间,取名叫双沟小学。在这里有一位朴实无华的教师,他的教龄与学校同龄,他的名字叫刘俊杰。有着30年教龄的他,在今年第32个教师表彰会上,获得霍城县第xx届“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1980年6月,双沟小学刚建好,学校非常简陋,没有围墙,在空荡荡的一座土坡上,盖几间房,就算是一所学校,办公桌是从外校要来的旧课桌,学生只能趴在土台搭的木板上学习。由于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又偏远,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任教。刚刚高中毕业的刘俊杰,听到这一消息后,出于对教师这个崇高职业的向往和教学工作的热爱,毅然来到双沟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因为缺少老师,他一个人就要带好几个班的课,还要带领学生参加繁重的建校劳动,这一干就是三十三年。三十多年来,他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论任务有多重,条件有多艰苦,困难有多大,他都坚守在这里,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和学生身上,以一个人民教师的崇高精神和模范行动诠释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家长师生的普遍赞誉。

条件虽然艰苦,但他感到很快乐,也许他天生性格就是勤奋朴实,吃苦耐劳。从他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那天起,就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所钟爱的岗位上用心耕耘,无悔奉献。他一面认真教学,一面积极投入到建校劳动中。学校建设初期,百业待兴,全校师生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无论什么时候,何时何地,学校安排的劳动,他都带领学生认真超量完成,学生小,他怕累着孩子,就自己动手干,一节课干不完,他就利用下午放学或早到学校自己干,无论干什么事情,他总是干得最出色,每次教师会议上他总是受到表扬,让其他人有些嫉妒,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操心,学校校园哪里该平整,怎样规划,有啥活他都积极向校长建议。有一年八月份,教育局送来了一车煤,当时正值放假,学校没人,几天后,他看到煤有些风化了,刘俊杰就找到校长说要赶快将煤摸一层麦草泥,校长正苦于找不到人干,刘俊杰就说:“这点活,我干吧!”就这样,他从早一直干到天黑,十吨煤完全用麦草泥抹得严严实实,校长看后非常高兴,赞不绝口,而他拖着沾满泥巴和疲惫的身子悄悄地离开了校园,像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

几经磨难不改初衷

他在教学工作方面更是认真负责,教育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非常好学,喜欢读书,钻研业务,他所教的班每次抽考成绩在全镇都是名列前茅,他每次参加代课教师考试成绩都在前列,由于工作认真,踏实肯干,文化素质较高,教学成绩显著,1984年9月,他被清水教管会调到清水四校教初三数学并兼班主任,清水四校也是一所比较偏远的村级学校,既是民汉合校,又是中小学合校,他调到清水四校工作的几年里,是他教学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光,他所教的数学连续三年在全县中考中名列第一,他的名声也从此大振,他之所以能教出这么好的成绩,原因就是他的责任心极强,教学抓得非常严。他曾说过:“四校点名要我,上级把我调到四校教初中数学,这是对我多么大的信任和厚望,如果教不好学生,出不了成绩,我无颜面对寄我于希望的人,也无颜面对所有人,包括我自己。”有人要他介绍经验时问:你是如何教出这么好的成绩来的,他笑笑说:“其实没什么,只要方法得当,功夫下到,责任尽到就行。还有不少人向他问着同样一个问题:你当代课教师快十年了吧?干出了这么好的成绩,工资还是‘四十四’,你这么出力卖命干,究竟图个啥?刘俊杰只是笑笑说:不图啥,只要看到学生出成绩,我就满足了。他们哪里知道,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学生的成绩才是他的追求和心理准则。

老师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学生是懂得感恩的。1989年的一天上午,教育局到四校检查教学工作,听完刘俊杰的一节数学课后,这个班的学生一起找到检查组,对检查组说,刘老师工作太认真负责了,数学教得那么好,班级管理的那么好,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回家,年年都被评为先进教师,可每月的工资还是44元,为什么不给他转正或长工资?教育局领导听后感到很吃惊,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在向学生解释后,还心生疑惑,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真切的请求,他们对当前代课老师生活处境和低微待遇深感同情,更为刘俊杰老师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教育有方而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关心深深感动。

1989年,当了近十年代课教师的刘俊杰,终于有了一次带指标进修的机会,这个机会来的确实不易,当初和他一起代课的教师都不干了,而他却坚持了下来。这一次,他在全县300多名代课教师考试中以第三名优异成绩考上了伊犁二师范,199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清水镇一中教学,当学校将一个初三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课安排给他时,有几位教师纷纷表示要将子女转入他所教的班级里,可见他教学水平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信赖。镇一中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很多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想进都进不去,而他一年后却积极响应镇党委和教管会“扎根边远学校,投身村小教育事业”的号召,毅然向镇党委和教管会提出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双沟小学去任教的请求,镇党委和教管会立即同意了他的意愿,将他调到了清水双沟小学任教。当时,有多少人对他这一举动都很不理解,说什么话的都有,至今还都有人提及这事,可他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将一辈子坚持当初的选择。村小也需教师,而且更需尽职尽责的教师,村小也有大事可做,大事可为。只有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才能催人进步,才能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艰苦创业的实干家

来到双沟小学后,刘俊杰由于敬业精神强,政治思想觉悟高,1998年被镇党委任命为校长职务。他上任的那天,镇党委书记徐杰领着一班人来到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说:“我来清水听很多人说,在清水教育上干工作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俊杰,一个是乔世军,我说,难道这么大的清水只能是他们两个人。”双沟小学属霍城县一类艰苦边远学校,经费非常紧张,校舍都是80年代初修建的,已破烂不堪,面临着修修补补的重任。而根据”两基“达标要求,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不断发展。可以说,他担任校长可谓受任与艰难之际。一些好心人劝过他:“一个小学校长有啥当头,看你成天忙的,出力不讨好。”也有人说:“你看人家调出去的老师,混的都比你好,你现在还在村里住着平房。”还有人在观望:“看他有多大本事,能干出什么名堂,不挨批评就是好事了。”刘俊杰却说:“我是一名党员,我有我的追求,既然选择了,我要尽心尽力的干好。”于是他日夜奔走于各部门,找领导找工头,出去一天没有吃饭是常事,多方筹措资金完成建设任务。

学校大大小小的维修活很多,他凭着多年的摸索实践,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活,他会些木工,从家中找来锯、刨、锤、钉子,自己修理,修理时一面给学生做示范,一面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他会些泥瓦工,学校修房顶修围墙,他带领男教师干,校园四周地面坑洼不平,他带领师生平整,节假日里他跑村委会,找村干部要砖,然后带领师生再拉沙铺地,教师铺,学生搬,校长当师傅,那个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师生干劲十足,看到自己铺的砖地又平又整,一点也不比专业工人铺的差,他们脸上都笑开了花,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现在,双沟小学近1000平米的砖地都是他带着老师和学生铺的。其它如种草、种花、修树、打药、浇水、粉刷、上房泥、平整校园操场、拆房、装煤等都是自己干,为的是给学校节省资金,干些大事。另外,学校还有十五亩勤工俭学基地,说起这十五亩地,刘俊杰感人的故事真是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他为了这块地不知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付出了多少汗水,吃了多少苦。值班老师都说,我们什么时候在学校都能看到校长独自忙碌的影子,真是勤奋的人,但他的爱人却说:“所有的家务事他全然不顾,是家事懒,外事勤。”

他勤俭节约、精打细算也是出了名的,他常说:“学校经费这么困难,要搞建设,改变校园育人环境,改善办学条件,不开源节流能行吗?”所以,自己能干的不找人,自己能做的不请人,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在他担任校长的十五年中,通过节约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达30余万元。这对一所不足百人的村级小学校来说,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质量兴校的奋斗者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了这份荣誉和责任感,刘俊杰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他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看到有些教师大声训斥学生,没有耐心,他经常教育教师说,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孩子他们太弱小,我们要倍加爱护,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爱。在教育工作中,他注重将情感融入教学当中,以“情”字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一直以来,他把每个学生的性格、年龄、爱好和身体状况,父母的年龄、性格、职业,甚至家里有几间房子、学生喜欢吃什么,全装在脑子里。他常对老师说:“什么是爱生,爱生就是了解孩子的一切”。以此拉近师生的距离,与学生形成亲密、和谐的关系。

20xx年的秋天,三年级有一学生得了过敏性紫癜,这个学生是回族,由于家庭困难,拖了几天,结果病情加重,已危及到生命,刘俊杰校长听说后立即骑车去看望该生,劝孩子家长赶快到州友谊医院看病,并给他1000元钱。第二天刘俊杰仍不放心孩子情况,一早就打电话询问,孩子家长接到电话后感动的泣不成声,连声说谢谢,并说:“医生说了如果再晚来一天,孩子就不行了。”

不让一个孩子辍学。每到暑假开学后,经常有个别学生不来报到。刘俊杰总是同班主任一次次劝学,到家里了解情况,得知是因家庭困难,刘俊杰当即表示,孩子的一切费用由学校解决,家里只供应吃的穿的就行。使即将失学的孩子转悲为喜又回到学校。

在刘俊杰的办公室显眼处,记录着全校学生的各种信息,午休时,老师大都午睡了,刘俊杰却在校园到处转,看不回家的学生在干什么?回家的学生有没有晚回早到,滞留在校园。在上放学的路上他又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骑车走路遵守交通情况,最感人的是有一年初冬的早晨,路非常滑,三年级有一个女生在路上很吃力地推车走着,刘俊杰来到跟前,下车陪着这个学生一直走到学校,结果迟到了。后来他在会上向老师说明原由,虽然当时已告诉学生不要再骑了,迟到了不要紧,校长会给班主任说一声,但他还是不放心,生怕校长走远了,该生还会骑,当时路上不时有各种机动车来往,路又很窄,多危险啊!可见,刘俊杰对学生的爱是多细微深刻啊!

他不但是一名好教师,更是一名好校长。“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是刘俊杰的口头禅。他经常告诫老师们,咱们的家长勒紧裤带建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子女,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为此,学校建好了,我们只有努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回报群众。

多年来刘俊杰呕心沥血抓学校管理,明确了办学思想,规范了教学行为,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学校相继被评为:县级先进学校、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镇级“先进学校、先进党支部、平安学校、优秀体育学校”等荣誉称号。他个人也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三育人先进管理者、多次被评为镇级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管理者。

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双小学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如今的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安全稳定;教师勤于工作、乐于奉献;学生有礼貌、爱学习,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每一次成功都是新的起点,每一次挫折都是过去的结束。30余年峥嵘岁月,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作为一名长期在艰苦边远学校工作的老教师和老校长,作为一名党员,他将继续在这块沃土上扎根下去,像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努力工作,顽强拼搏,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热潮中,认真践行不悔的理想和选择,争取为边远学校的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区民情日记【篇3】

今天一早,村委会驻地来了一辆小卡车,车上装着两幅字画,车停稳后,大家纷纷上前观赏字画,镇级驻村工作队员李永泽老师把字画的内容读了一遍,字画的内容是这样的:国策英明百姓乐、公路修通暖万家,新寨梦想得实现、千年花朵开不败;人无诗书不成气、山无名树不成阴,若如山开地灵时、山谷也会开好花。

仔细一看,原来是专门为新寨村民小组提的,我好奇的问“是谁这么有心”,大家告诉我是村委会副主任张扬发的父亲张庚虞老人用心提并自己出钱做成字画送给新寨新建活动室。这一说,让我们在场的驻村人员都对张庚虞老人敬佩不已,并决定和张副主任他们一起前往新寨活动室挂字画,感受一下群众文化生活的氛围。

现在水泥路全通,我们驱车绕过几个弯便到了新寨村民小组,整个寨子平房占多数,寨子脚下烤烟长势喜人,村口边上一口刚打出的地下水井建设完毕。我们的车停在活动室边的水泥地面广场上,旁边一棵大青树用它的大树枝“拥抱”着这个寨子,仿佛一个母亲守护着她的孩子。一辆满载着各种蔬菜、水果、家庭日常用品的'小卡车也停在那里,围着三五群众在购买着自己所需,一位大姐告诉我们,寨子距小卖铺还有一段距离,这里水泥路修通后,隔三差五的就会有商贩开着小卡车来卖这些东西,小喇叭一喊,我们就可以出门来这里选购自己所需的用品,很是方便。那边,工人们开始在活动室的墙面上悬挂字画,活动室门前摆着几盆漂亮的小花,为活动室增添了几分生气。张副主任告诉我,这几盆小花也是他的父亲自己栽的,说摆在这里很合适,正说着,一个老人从边上路过,他朝我们看了看,腼腆的笑了笑便往卖东西的小卡车方向走去,张副主任告诉我这个老人就是他的父亲。我看着老人,虽然头发花白,但是精神抖擞,老人买了香蕉和豆子再返回时,满脸慈祥的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坐坐。

活动室整理完毕,我们跟随张副主任到老人家里,一进门,老人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刚买回的香蕉和豆子已经摆上桌面,热茶也给我们倒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瞬间明白了老人为什么能够提出那么有意境的两首诗。老人话不多,但句句朴实而真诚,眼前这些已经充分说明老人对生活的感恩、热爱、积极、乐观。在他看来,字画写的是他的心声,同时也是新寨村民小组群众的心声。

我想,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帮助农村改善基础设施,也要在宣传新的思想观念和引导群众转变观念上下功夫,在不断提高群众物质水平的同时也要关注身心健康、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共筑和谐幸福的美好家园。

社区民情日记【篇4】

近年来,昌河路社区推行“民情日记”工作,社区所有工作人员人手一本“民情日记”,以“记”为手段,以“办”为目的,每人每天都要深入居民区走家串户,和辖区居民面对面交流,并把居民的诉求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建立“民情日记”薄。截至目前,社区网格员每人入户走访 120 多人次,撰写“民情日记”80 多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繁杂量大,为了让社区工作人员身在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昌河路社区推行了“民情日记”制度,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群众时,民情日记随身携带、随时记录,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时整理、及时汇报、及时解决,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到“居民情况一口清、特殊群体一口清、重点人员一口清”,遇到的小问题小麻烦,能现场解决的必须立即解决并记入日记;对于难度不大,能通过协调解决的,进行协调解决;对于牵扯因素多、较复杂且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记入日记并及时向镇政府汇报,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做好耐心的解释说明和顺气化怨工作。

“这几年,社区工作人员的“民情日记”加在一起能达到几万字,成为工作人员连民心、听民声、解民忧的有效载体。它不仅记录问题,也在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为居民办事的效率,提高了居民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信任度,激发了群众反映社区情况的积极性,进一步转变了社区工作作风。”昌河路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蒋淑娟说。

 

社区民情日记【篇5】

“刘主任,我房子的问题解决了,谢谢你们!”昨下午,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瑜康社区,居民王月森专程向工作人员致谢。原来,困扰老王家几年的下水道问题被写进社区“民情日记”,经社区努力很快得到解决。

王月森家住明瑜恒康小区,两年前开始,下水道常被堵,后来发现是房子下水管太小需更换。但要从楼上向下换水管,涉及家庭多,十分麻烦,问题一直也没能解决。

前几天,水管又堵了。老王听说社区有个“民情日记本”,专门记录生活中的事情,便去社区反映。没过两天,社区就派人上门把困扰许久的问题解决了。

从20xx年9月开始实行的“民情日记”,已记下厚厚一本,本子已翻得脱页。第一项是明瑜恒康127-2-1的低保户王婆婆反映的记录。她认为水电费几个月累积收取,单次缴费过高,难以承受,希望按月收取。不久她的建议得到采纳。

“民情日记”大多记录居民们咨询政策、法律知识,反映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以及生活困难寻求帮助等内容。刘主任介绍,社区工作者每天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及时阅读这些意见,尽快为居民解决。同时社区还推出焦点公示栏,把居民需要了解,或得到解决的信息,及时公布在社区的公共宣传栏内。

昨下午,社区居民吕子玉和一位朋友来到公示栏前查看信息。她说:“我们反映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比较实在。”

社区民情日记【篇6】

“十里大道68号居民楼胡女士又来社区。因楼上卫生间往下漏水,二楼胡女士要求三楼潘先生堵漏,两人言语不合多次发生争执。社区综治专干已先后三次上门协调,但因两人各执一词而无果。上午与胡女士初步商谈,希望邻里之间互相谅解,千万不要恶语相向,下午再去找潘先生协调。”近日,在浔阳区人民路街道琥珀山社区,记者看到社区书记兼主任冯九云正在笔记本上记着日记。

在冯九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众多往往被外人视为“婆婆妈妈”的事情:养狗扰民、化粪池堵塞、违章扩展、低保、“失独”家庭扶助、走访困难群众、餐饮店排烟影响附近居民、上门登记空巢老人、支巷道路维修、安装宣传栏、大病救助等等……

虽然每则日记记录的都是诸如此类繁杂而琐碎的事情,但每件事情均关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切身利益,体现着最基层的民生民情,冯九云都记得非常认真。琥珀山社区现有居民1265户,单位23家,还有经营店铺的140余家个体户,作为老居民区,总会不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矛盾。在琥珀山社区工作4年多的日子里,冯九云已记录了5本厚厚的“民情日记”。正是依托这些“民情日记”,冯九云对社区情况非常熟悉,帮助居民解决了不少难题,促进了社区和谐,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尊重。老居民孙赣生告诉记者,“有事找社区”已成为琥珀山社区居民的共识。

“一忙起来,居民反映的一些事情可能就会忘记,记下来就不会忘记了。”先后当了16年社区主任、书记的冯九云,不管工作地点工作环境怎么改变,记“民情日记”的习惯始终没变,办公室和她家抽屉里10多本厚厚的笔记本就是最好的见证。

作为社区干部,关爱本社区居民理所当然;而对非本社区的群众,冯九云同样热情公正对待,她去年下半年一则“民情日记”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一名拾荒老人到社区一栋居民楼8楼收废品,没想到才至6楼就被楼道里冲出来的一条大狗咬伤了。拾荒老人随即找到狗的主人,希望对方承担打狂犬病疫苗的费用,但多次上门均遭拒绝,老人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社区求助。

认真记录“民情日记”只是工作的一个方面,尽力帮助群众实现正当合理的希望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对于拾荒老人的不幸遭遇,冯九云和社区工作人员非常同情和重视,先后数次上门与狗的主人协商,终于调解成功。当社区工作人员将钱交到拾荒老人手上时,老人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我只是一个收破烂的老太婆,不是你们社区居民,原以为你们会找各种借口推脱,没想到你们还真的将我的事放在心上!”

社区民情日记【篇7】

今天村里准备栽树,我们没有休息,所以格外的期待,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就直奔集合地点。村民都唧唧喳喳地讨论着植树这件事,有的在想像植树是简单还是困难,有的在讨论我们会植什么树,有的在滔滔不绝地传授着植树的技巧。看着农舍里跑出来的鸡鸭,还有路旁开得烂漫却有几分孤芳自赏的意味的杏花,异常地激动,空气中洋溢着兴奋与躁动的因子。

组长刘进带着我们直奔树苗,几个人就扶起了一株树干最粗的,最健壮的树苗,继而为它找个“安身之所”去了。这片山坡因事先挖好坡,左挑右选,选中了其中一个挖的最深的坑,其中一个人扶住树苗,其他组员则一个拿铲子,一个拿锄头,开始刨土,埋根,填土。平时看似简单的铲土掩埋,根埋得不够深,不够扎实,我们又一次拿起铲子动土,并把坑挖得更深,让这棵树以后能更好的在地下吸收水分,茁壮成长。日上三竿,太阳的光辉洒遍了上坡,我们逐渐感到了疲劳,纷纷脱掉了外套,可是把这棵树种好的信念一直根植在心,所以谁也没有选择到山上去休息,都尽己所能地为把它打造为将来长的最好的树做着贡献。

一个半小时后,在我们反复填土,反复夯实基础下,这树总算是顺利栽好,我们站在坡上俯视,觉得它真是众多树中最挺拔,最强壮的一棵,虽然别的组早已有了五棵,六棵的战绩,可是我们依然自豪地认为我们的这棵是最有希望成

长为参天大树的。我们是既要数量又要质量,高兴之余我们又抬起了一棵树苗准备在植一棵,这次可比上次有经验多了,也顺利多了,没用多久,便有成功的植好了一棵,这可虽然显得不如上一样强壮,小小的树架中仿佛有一股拼命向上的力量,我们一改刚开始植树的烦恼,密布汗水的脸上是欣喜的笑容。

第一颗树的种植消耗了我们太多的时间,转眼,我放眼望去,果真是一片绿油油的整齐的一排排杨树,挺立在村主干道两侧,将来为村里的人们乘凉,嬉戏,让村里有了生气,我相信它们一定能在这温暖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社区民情日记【篇8】

上午,我们走进了海勒派尔社区退休老党员买买提·吾斯曼的家,一进家门,老人就热情地将我们迎了进去。小小的客厅里两张沙发,一个茶几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也充斥了我几乎全部的视野。沙发上凌乱地铺着厚厚的一层层的东西,是棉被还是垫子,还是各种衣物?似乎什么都有。茶几很乱,盖着厚厚的一层灰,除了一些瓶瓶罐罐,还有一堆被掰碎的,颜色深浅不一的干干的馕。这些馕,到底已放了有多久呢?茶几的脚上放着一个白色的碗,里面除了有一块干馕之外,还有一根干干净净的羊骨头,我不知道,这个碗里曾经盛放的是老人今天的早餐,还是几天前的午饭或者晚餐?

老人很健谈,不停地向我们叙说着他的历史与个人情况,因为语言不通,我只能通过同去的维吾尔族同事的翻译,才了解到老人的一些情况。老人曾经当过兵,部队退役后在铁路上工作,是一名道班班长。他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每每说到这句话时,我能感到他的骄傲和自豪。老人没有家人,独居的他又是怎样熬过那些有病痛的日子?又是怎样打发着生活中的孤独和寂寞?

虽然老人的身体很硬朗,虽然他的笑容很灿烂慈祥,可我的心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

过几天,我们还会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帮他整理整理凌乱的房间,打扫打扫厚积的尘埃。也许,我们无法带给他永久的快乐,但至少,我们能让他的心温暖并幸福过。

社区民情日记【篇9】

缤纷五月,杨花飘荡,市委蓝书记、王市长轻车简从到屠园乡古山河社区、界集新城杜墩村、皂河镇王圩村、新农居委会等地进行“三解三促”驻点调研,倾听沸腾民声。

于是,十篇民情日记顺势而作、应运而生,其中,蓝书记写了6篇:《“高调”进村听意见》、《集中不集中,群众说了算》、《把“两本账”变成“一本帐”》《致富还得靠双手》、《基层干部的苦和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王市长写了4篇:《杨花、杨花》,《我想打工》,《我的事情谁做主》,《上楼,还是不上楼》。

十篇民情日记,文风情真意切,语言活泼生动,内容十分震撼,内涵十分感人,日记既点中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又展现了市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广大群众的真情实感、对城乡统筹的深刻思考,对基层干部的热切关爱。日记中宽广博大的民本情怀为全市干部指引了鲜明导向、树立了长远标杆。如何领悟日记精神,走实群众路线,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以真心实意的情怀,深入群众,倾听民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干部要摒弃“官本位”的特权思想,树立爱民之德、为民之心、亲民之识,深刻认识党群鱼水关系,找准定位,脚踏实地,深入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支持群众。要与群众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心,多走访、多倾听、多思考,了解民情、民生、民心;要把群众利益当根子,把群众表情当镜子,把群众满意当尺子,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永久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

二是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统筹城乡,服务三农。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远战略,必须找准发展路径,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推进,不断深化,不断探索、逐步完善。

统筹城乡发展要充分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要按照“三个集中”的发展趋势,充分、合理地配套城乡资源,节约资源;统筹城乡强调发展,强调城乡互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解决农村后顾之忧;要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为农业和工业留足发展空间,协调共进。

三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正风肃纪,铁面纠风。

“四风”如“四害”,聚焦“四风”问题,把正风肃纪作为有效抓手,铁面执纪,重拳出击,打出风清气正。要以整风精神动真碰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敢于解决问题,实打实,硬碰硬,分清是非、增强党性,筑牢思想上的围墙,革除作风上的顽疾。对存在一般性问题的人员,予以谈话提醒、批评教育,督促其及时纠正;对构成违纪的,坚决予以查处,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同时,要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意识,着力解决群众密切关注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

四是以知疼着热的态度,关心干部,奖惩分明。

“万丈高楼平地起”,欣欣向荣的党国宏图伟业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辛勤耕耘。基层工作很琐碎,基层干部很辛苦。在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环境下,广大基层干部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埋头苦干,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是培养干部的大学校,也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要经常与基层干部谈心谈话,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期盼,体察他们的苦与乐、忧与愁。对基层干部要政治上高看一眼,工作上厚爱三分,为基层干部点燃希望,并探索建立基层干部关爱机制、奖惩机制,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让基层留住人才,让人才扎根基层。

本文网址://m.nns88.com/huodongfanwen/116124.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N 编辑推荐 更多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