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活动范文 > 活动范文 > 导航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希望您喜欢,在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都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透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阅读之道,作品的读后感该如何去写呢?这篇文章旨在为您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希望它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过这本书,它是一本优秀的入门书,基本没有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事实上偶尔也有一两个),定性内容多,定量分析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概念。

对我来说,有一个概念就是达到读这本书的目的。学***如下:1.

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即使是鹦鹉,在掌握了供求关系之后,也可以成为经济学家。”。

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了解任何经济学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世界上的大雨、绿色蔬菜产量的下降、绿色蔬菜产量的自然增长。供求关系实际上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无形之手的指引下,市场总能有效配置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剩余价值。

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使人们生活变好"。2.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之一,理性的人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你在家吃饭的时候,还有一点剩余,但是你觉得饱了,然后你吃了,你会选择吃而不浪费,还是不吃?

理性的选择是不吃,因为此时,你下一餐的边际效益是零或负(如果你必须说你的边际效益是浪费更少的食物,但精神满足不是讨论的范围)。3**歧视可以解释**和凭证等实体经济活动。

**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两者的销售对象不同:前者是作者的粉丝或对金钱不敏感的土豪劣绅;后者是针对普通消费者的。

四。笔者一直建议,市场应该自行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调整经济,而不是鼓励过度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找到供需平衡点,而人力资源的投入会打破平衡点,降低经济总福利。

在这一点上,总是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中国的经济形势。我对中国经济了解不多。我刚听说有很多**控件,但很难说**控件是好是坏。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5.

公地悲剧。 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因此,可以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了。例如,如果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会考虑他可以杀死多少动物来获得最高的利益,而不是杀死所有的东物。

例如,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就有很多,但现在仍然有很多。由于不断偷猎象牙,大象的数量越来越少。黄牛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黄牛可以合法交易。许多人饲养黄牛并通过黄牛获得利润。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6.宏观经济学概念。

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如何计算这些宏观指标。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吃(**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

gdp=消费+投资+**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

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实际gdp和名义gdp可以用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

另一种计算通货膨胀率的方法式是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

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是2%,所以实际利率只有3%。7. 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

当利率高的时候,人们倾向与储蓄和消费更少的钱。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成本高,企业投入资金少,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 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用现金赎回**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只要当时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清楚,就不容易被遗忘。 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2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市场的逻辑: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

看到书名,自己就会想到,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而自己对经济的走向并不了解,可又觉得经济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既然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那为何不趁此机会迅速脑补一下,后半生就可以站在高点上看财富的积累,让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阅读之前的想法。

读完之后,细细品来,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是人活着的态度,处世态度,情绪波动稳定在区间中。

人的大脑就是一本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经济不要处于剧烈震荡,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找到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热过冷,哪种经济预测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种供给需求曲线折中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经济学--à>>就是人的大脑波动的控制学,最优、折中、曲线、让位、囚徒、效率、改进、宏观、微观、弹性、陷阱等等。人的大脑啊,它不为外界所动,但对外界充分感知,果断出手、微动调节、弹性交叉等等,汇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内心,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获取外部的知识来做到全知全觉,但又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经济稳定调节,消除剧烈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观察自己,就是这样静静的观察它。避免自己充当政府对市场过度管制,造成情绪震荡幅度过大。

这本书的目录做的非常好,不但目录详细列出了每一个小结要说的内容,还把举的例子详细分类显示在另外一个单独目录里面,先看这些例子,就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了一遍。

亚里士多德,2000年前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有三种生活:

①享受的生活;

②政治的生活;

③沉思的生活。

① 是生理欲望的满足,吃、喝、穿、看、听,都是感官刺激。

② 是追求权力和荣誉

③ 运用理性追求真理

前两种都是依赖别人,因为不是自足的,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不依赖别人,生活是自足和自得其乐的,是他人不能夺走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3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一门学科,一般是因为经济学能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

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着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的特点是清晰、简洁、有趣、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绝对值得仔细阅读!2007年夏天,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看完后,我有一种新的感觉。

一般说来,经济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它往往需要大量深刻的数学知识。这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但读完这本书,我又有了另一种感觉。这主要是因为曼昆从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博大精深的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入手,用有趣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本书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我们面临着取舍,这将导致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我相信大多数人对真相并不陌生,但能不时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寥寥无几。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

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个人来说,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如果你把时间花在抱怨上,你就放弃了学习改变现状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选择可能很简单。当个人形成一个社会,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着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划分蛋糕。

当**想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会降低人们制做大蛋糕的热情,于是蛋糕本身就变小了。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

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看,因为这些费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

最重要的是6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幸福的家庭生活等等。这些是我们学习的费用。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

“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永远使用这个想法,你会合理安排你的日常生活。曼昆说,工作是休闲的机会成本,正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足的人愿意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做副业。

曼昆还认为,休闲是工作的机会成本,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所有这些都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激励往往是我们工作的起点。作为一名专业人士,你可以尽可能多地考虑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使工作更加和谐。

从大的方面来说,*在制定政策时,我们需要准确地把握人民的利益。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激励机制的引入,我们暴露触太多提高效率的例子。我认为一个因素是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

这值得我们深思。

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离不开经济学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在写这篇博文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会思考一些社会现象,比如经济学家。

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远不像书中说的那么容易理解,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当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定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做什么,他们为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回报,以及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

简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分配稀缺资源的能力、努力和愿望。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很多修辞。一个社会必须自己种粮、做衣服,一旦社会分配给人们做各种工作,也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货物和劳动。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社会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有限资源。一个社会不能给每个人他们想要的最高生活水平。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稀缺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源是由数千个家庭和企业的行动分配的。

所以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做决定,他们工作多少,他们买什么,他们储蓄多少,以及他们如何投资这些储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与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决定需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做出选择。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

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

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

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

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m.f215.CoM 中学范文网】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

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

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

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

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4

 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于是选了这本《经济学原理》。读下来,这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书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基础,没有数学公式(其实偶尔还是有一两个),定性的内容比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有利于形成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对我来说,有概念,也就达到看这本书的目的了。学习总结如下:

1. 需求与供给。供求关系贯穿全文。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掌握了供求关系,连一只鹦鹉都可以做经济学家”。的确,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大多数经济现象。在我们不知道任何经济学之前,其实已经了解了供求关系,例如,天下大雨,青菜产量下降,青菜价格自然上升。供求关系实际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在“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市场总是能够有效的配置资源,创造最大的剩余价值。通过供求曲线,分析了税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税收会降低经济总福利;还分析了进出口对经济总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进出口会增加一国的经济总福利,也验证了开篇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贸易使人们生活变好”。 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理性人考虑边际成本,边际效益。 这一点体会尤深。比如说,当你在家吃饭时,还剩下一点,但是你已经感觉饱了,再吃就过了,你会选择吃完不浪费,还是不吃?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不吃,因为此时你吃下一口饭的边际效益为零或者负(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边际效益是少浪费一口粮食的话,但是那种精神上的满足已经不是讨论范畴了)。 3. 价格歧视可以解释团购、抵用券等现实经济活动。价格歧视的另一个常见的地方是精装书和平装书,其实二者差别不是很大,但价格差异常常是几倍。因为二者的销售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作者的fans或对钱不敏感的土豪;后者针对的是普通消费群体。 4.作者总是建议让市场自己来调整经济,即让“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而不鼓励政府过多的宏观调整。原因很简单,市场总是能有效率的配置资源,找到供求平衡点,而人为力量的插入,会打破平衡点,经济总福利会减少。关于这点,总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经济状况。我对中国的经济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听说政府调控较多,但是很难说政府调控是好还是不好,至少,我目前还没有分析好坏的能力。 5. 公地悲剧。 人是自私的,公有的东西大家都不会努力去珍惜,比如河里的鱼,野生动物,因为谁捕鱼多,或者谁猎杀得多,谁将会拥有更多的利益,一个人不会去关心这种动物会不会灭绝,只关心我不猎杀,其他人也会猎杀,因此我尽最大的力量去猎杀。 因此能够私有化的东西就私有化,比如一片森林属于某个人,他就会考虑猎杀多少动物,能达到利益最高,而不会颟頇地赶尽杀绝。作者举了个例子,黄牛和大象在很多年前,数量都很多,现在黄牛还是很多,大象因为象牙不断被偷猎,数量越来越少。黄牛多的原因是,黄牛肉可以合法交易,很多人养殖黄牛,通过出售黄牛肉来获取利益。而象牙交易非法,大象不是私有的,人们不会努力保护大象,就算你发现有人偷猎,你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者提出,如果象牙交易合法(有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人们可以通过出售象牙获取利益,再将大象私有化,人们就会像养殖黄牛一样养殖大象,只要有利可图,大象就不会绝种,反而数量可能增加。 6.宏观经济学概念。GDP,CPI,GDP平减指数,通货膨胀率等概念,以及这些宏观指标如何计算。GDP就是全国生产的总蛋糕:一部分给人民吃掉(消费)、一部分不吃,留着以后再吃(投资)、一部分给政府吃(政府购买)、一部分卖给外国人吃(净出口)。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宏观经济指标常常分为真实的和名义的。比如真实GDP和名义GDP。真实GDP是不涉及到物价水平,它假设物价跟基年(用来比较的年份)的物价一样,也就是只跟国家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综合。名义GDP的计算采用当年的物价水平。通过真实GDP和名义GDP可以计算GDP平减指数,从而计算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的另一个计算方式是采用CPI。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这个比较好理解。例如今年的名义利率(银行给你的利率)是5%,但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率为2%,所以真实利率只有3%。 7. 货币量与利率是宏观调控的神器。利率高了,人们就偏向与存钱,人们消费的钱就少了;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代价也大了,企业用于投资的钱少了,社会总需求减少。反过来,利率低了,社会总需求增加。 书中所讲,美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主要是通过调整货币量来实现的,政府用现金赎回政府债券,货币流向金融机构(银行),银行准备金增加,利率降低。 …… 有些东西看了就忘,有些东西没记住也没忘,有些东西暂时记住了,还有些东西已经记住了。 细节容易被遗忘,但是思维方式、思想只要当时明了,就不容易被遗忘。 看了一本书,总会被“潜移默化”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5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是构建人类社会、维护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

从家庭、个人到国家、社会,经济、金融活动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每个人至少应该了解经济和金融知识。于是,在各大实体书店、网络商城里铺天盖地的“专业书”迷乱了人们的双眼,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无法区分“经济”和我们手中的货币资产。

当今社会的趋势,往往是将一些本应该是简单的、贴近人类生活的东西复杂化、专业化,越是应该通俗地为众人所熟知的事物,越要将其飘渺化,将它们捧至一个很高深的境界,好像这样就能体现出它的精妙之处一般。把那些纯理论的东西堆砌在一起,随意地抛上两张图片或者图表,然后包装上厚厚的皮囊丢给读者,以至于本就不明白不清楚何为经济的情况下更加对其望而生畏。事实也是如此,且看世界的金融海啸,很多人就是在于凭借着一些模糊的对经济的概念,肆意对自己手中的资产以及将来很可能不在自己手中的他人的资产为自己所用,只着眼于当前的利益,导致了最终世界上疯狂的经济危机。

其实很多“位高权重”的经济学专家本身也可能并不清楚经济金融的真谛,只是照着前人所留下的概念,花多年的时间复刻在自己的脑海里。而经济这东西,虽然是有迹可循的,但事物总有发展有迁移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对自己的生活要求的改变以及社会对经济体看法的转变,“经济”是时刻都在变化的,若不根据现状和当下的各类时事动态而发展,别说经济学家们本身就不能预测未来的动向,更多的普通人也无法获知。

曼昆的书中,虽然也是有理论,但并不是向其他的教学书一样,用常人无法揣测的专业词汇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曼昆逐渐从最肤浅的知识层面介绍,比如讲故事,慢慢分析每个案例所包含的经济原理。比如“垄断”这一章中所叙述的,垄断就相当于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越是普遍拥有的就越无高价值可言。

很多垄断者的成功,不仅仅是从资源上截断,更是从各种其他手段来实现目的,比如用广告给消费者以心理暗示,暗示他们的产品不同于其他,即使商品本身是毫无差异的,但就因为消费者自身主观的心理暗示,使得垄断者能最终获利。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系中。我们都需要学习经济知识来巩固和捍卫我们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确是需要理性的思维去应对经济金融活动的变化,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以实际的眼光去处理生活的变化。曼昆就是从每一点的生活细微处入手,让被教育者产生“生活即学习”的亲切感,于是,经济学,便不再那么苍白无力,而是富有色彩的了。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6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权衡:考虑哪一个多个决策最有利,或者哪一个更有利。

多个决定中或有可互补、参考的价值。(可以作为权衡的决策都不会是有弊无利!)

2.成本。

最大成本:时间。(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时间;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多的事)

机会成本:要得到一件东西,你必须放弃另一件。(所以必须权衡,将利益最大化。)

3.边际量。

边际变动:决策出现微小变动(任何决策之外,影响决策本身的事),产生边际量。

边际量:当边际量出现时,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并考虑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边际成本:在边际变化的情况下创造有利条件的成本。

边际效益:当边际变化时,创造有利局面的效益。

4.激励的反应。

当一个决定改变了某个人的成本或利益时,人们就会改变他们的行为。

思考决策改变时人们的行为,权衡利与弊。

5.交易。

交易会出现竞争,结果胜负都将获得利益。(不同的是利益的大小和定义)

6.市场。

市场引导经济活动。市场反应了商品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成本。(清楚知道这一点有利于投资生意。)

7.**。

**决策会改变社会价值和社会成本,从而影响市场。

考虑**决策的影响,做出最佳决策。

有时当市场外部性发生时,**也会做出决策,调整市场经济。

外部性指市场失灵与市场势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力量:市场没有受到适当的影响,无法维持公平交易。

8.生产率和劳务量。

生产率和劳务量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生产率:更好的生产工具能增加生产效率。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劳务量提高。

劳动量:劳动量取决于生产率。当劳动量增加时,需要更好的劳动工具来减少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劳务时间减少,或能提高生产率。)

9.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值上升;通货膨胀发生。

10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发行过多时,引发通货膨胀。但短期内失业率下降。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曲线叫做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是第一位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家)

2、 *参与土地交易导致腐败猖獗,必须将自己排除在市场之外

三、中国应打造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

4、 在中国,教育和税收制度都增加了不平等

5、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显然是错误的,我们需要反思

六、“边缘革命”将私人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带回中国

7、 中国经济学家应该从黑板经济学回归现实世界

八、中国必须让其政治权力服从于法治

9、 中国经济正面临一个严重的缺陷:缺乏意识形态市场

十、中国的奋斗就是全人类的奋斗!

d-s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

(1) 通过构造包含产品类别的d-s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张伯伦dd曲线和dd曲线;

(2)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而呈现出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厂商自由进入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均衡**和产品种类数量。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ixit-stiglitz model,简称d-s模型)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概述

新**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是当前经济理论中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则得益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启发,该模型是由迪克西特(a.k. dixit)和斯蒂格利茨在1977年所发表的《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中提出来的。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不论是在国际**理论还是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人们日益发现“规模经济”是问题的核心。虽然人们可以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研究外部规模经济,但内部规模经济与竞争性市场结构是不相容的。在d-s模型提出以前,由于内部规模经济模型的求解极为复杂、且一般不能求出均衡解(从而更无法进行福利分析和比较),人们不得不借助于外部性、溢出效应和边干边学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将研究局限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分析。

无论是经济理论本身,还是对经济现实的解释,都需要一个能够严格分析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d-s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基本的方法。

dixit和stiglitz在**中指出,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市场解决方案能否导致社会上产品的最佳数量和类型?分配不公、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都是导致市场结构不完全、市场均衡偏离社会最优解的原因。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内部)规模经济。他们首先构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数(d-s效用函数,后被引申为d-s生产函数),然后依次在效用函数是不变弹性、可变弹性和非对称性的情形下求出其市场均衡解,并分别在每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解和社会最优解进行了比较。

d-s模型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

(1) 通过构造包含产品类别的d-s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函数的具体形式:张伯伦dd曲线和dd曲线;

(2)他们假定每种产品的生产都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这意味着成本函数具有平均成本递减和边际成本不变的性质,从而呈现出内部规模经济的特征),然后结合需求函数和新厂商自由进入的条件,求得每个厂商的均衡产量、均衡**和产品种类数量。

为了**产品数量与产品类别之间的关系,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首先将整个经济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产业(集团或部门),另一部分是产业外部。假设行业内的各种产品具有很好的可替代性,但与行业内其它产品的可替代性很差。

如果将行业之外的所有产品用x0表示,行业内的各种产品用表示,则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1 / (1ρ)是行业内部各种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这里假定效用函数对行业内的每种产品是对称的)。此外,为了保证效用函数的凸性,假定0

为了在的预算约束下,求出实现上述效用函数最大化的每种产品的最优消费数量,他们构造了关于产品数量和**水平的两个指数:和 , 其中β = (1ρ) / ρ 大于零(因为0

xi = y(q / pi)1 / (1ρ),这也就是产品xi的需求函数。

在n较大的情况下,各产品的**pi对**指数q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时,需求函数显示为张伯伦dd曲线,需求弹性**为。但是,如果**的每一个产品在行业内发生变化,这些个别的效应响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大影响。考虑pi对q的影响后的需求曲线是张伯伦的dd曲线。一般来说,dd曲线和dd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但dd曲线的需求弹性较大。

为了解决市场均衡中的均衡**、均衡产出和均衡产品类别,必须考察制造商的生产条件。假定每个厂商的成本函数都采取如下形式:c(xi) = a + cxi,其中a为固定成本,c为不变的边际成本。

为了求出市场均衡解,他们采用了利润最大化的两个条件:第一,每个厂商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第二,新厂商自由进入,直至净利润恰好为零(即对第n个厂商有(pnc)xn = a)。由于效用函数和成本函数是对称的,每个企业都有相同的均衡产出,在市场均衡中面临相同的均衡**。

因此,根据需求函数和上述两个生产条件,可以求得均衡**pe = c(1 + β) = c / ρ、均衡产量xe = a / βc和产品种类n。

以上内容是d-s模型的核心,也是新古典**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予以借鉴和应用的主要方面(该模型还包括在各种情形下对市场均衡和社会最优的比较)。概括地讲,该模型的核心假定,一是构造了体现产品种类的d-s效用函数,二是假定厂商具有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求解该模型一般均衡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效用函数求出行业内各种产品的需求函数,然后结合利润最大化(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和自由进入(边际厂商的净收益为零)条件求得均衡产量、均衡**和产品种类。

d-s模型的主要贡献是为考虑产品类型的垄断竞争模型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分析框架。正如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在**引言部分所指出的,尽管兰开斯特的产品特性法、霍特林的空间模型法、以及均方差资产选择模型也对产品种类进行了模型化,但这些间接的方法较为复杂,难以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和进一步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理论以及保罗·罗默(1987,1990)和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等人的新增长理论中,d-s模型构成了基本的逻辑起点。

[编辑]

d-s模型与新**理论

新**理论的出现有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原因:从国际**的现实方面看,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日益构成国际**的主要方面,而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不能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在不存在任何比较利益和要素禀赋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大量的国际**);从经济理论方面看,d-s模型使得对存在内部规模经济情形下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变得简单易行。因此在该模型提出仅仅两年之后,就兴起了以克鲁格曼、埃塞尔和赫尔普曼等人为代表的新**理论。

其中,克鲁格曼(1979)是对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最直接、最简洁的应用(只有劳动一种投入);埃塞尔(1982)则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两个部门(小麦和制造品)的模型中,将d-s效用函数引申为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1985,1989)则对新**理论和政策做出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克鲁格曼(1979)是新**理论的经典**,几乎完全是d-s模型在国际**理论的直接应用。与d-s模型一样,克鲁格曼假定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对称的效用函数,生产者的成本函数(只有劳动一种投入)是li = a + βxi,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克鲁格曼假定:

(1)产量等于消费量,即xi = lci;

(2)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即。结合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自由进入的条件,可以求出相对**p/w、均衡产量x和产品种类n等三个变量(对称性假设保证了每个厂商在市场均衡中具有相同的**和产量,故可以省略下标)。其中,均衡的相对**为 p / w = β + a / x = β + / lc(后一个等号是因为在市场均衡中产量等于消费量),均衡产量为x = a / (p / wβ) ,产品种类为n = l / (a + βx) = l / (a + βlc)(充分就业假设和对称性假设)。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7

其实,经济无处不在,缺少的仅是发现的眼睛,思索的灵感。再复杂的问题,除去旁枝,不过是一个选择的范畴。世界不仅是我们所关注的物资层面上的框架,更是一个多元的精神领土。我们一直都在选择,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而言,我们熟悉的打饭也是选择的结果。既然我们选择了去食堂,那我们同时必定也放弃了另一种选择:超市,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两种行为带来的效益进行了选择,而结果,必定是倾向于成本较低,而效益最优化的选择。

据报道,中国小型客车绝大多数存在超载,超速现象,尤其在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监管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却并不好。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是素质的问题,但如果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却是一个选择的结果。首先,小型客车以它的方便,实惠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乘客,但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如何取得效益最大化显然是它最关心的。较低的票价限制了其利润的空间,特定的成本消耗使得增加现金流成了关键。其次,对于监管部门,他们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遵守,但低利润;一个是选择违反,但高利润。虽然第二种选择要相应的付出违约的代价,但是在现行的体制下,概率较低,也就是说机会成本较低,因此,第二种选择的成本较低。但可能又会有人提出异议,如果加大监管力度,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机会成本提高到大于第一种选择的程度。然而,到了这里,他们便又面临着两种选择,他们可以通过对监管部门的行贿,降低违约的成本或者是被确定为违约的可能性,另一种则是靠运气,可以节约一笔相当可观的业务外支出,但同时又提高了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也是一种成本,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时间也是一种重要的成本),超载超速并对相关部门行贿,就成了一种相对较优的选择。毕竟人是理性的,他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单从道德层面上进行约束,就显得是那么力不从心了。

再次,我们应该学会从价格的角度去看世界,进而推论人们的选择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如何区分成本,成本不仅包括价格因素,还包括不确定的风险价格,信息交流费用等。比如我们熟悉的小吃一条街现象,就是一种选择行为。由于餐饮业受到较严格的管制且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发送讯息较为困难,即寻租成本较高。从而导致了资本的闲置,造成了较大的浪费。但如果我们把相同档次的店子聚集在一起,便可以交流信息,降低发送价格信号的成本,不管对消费者,还是经营者而言,都是一种最大化。

再次,关注经济,更要注意反常现象,从中发现规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除了要从一般的生活中提取规律,更要好好关注反常现象,从不寻常中发现事物运行的规律以及新的观点。反常现象有时正是一种必然,一种选择的最优化。例如,香港某公司的租房价低于市价,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不禁反问自己,难道该公司真的向他所宣称的那样,是完全为了广大民众考虑的吗?然而,从经济的角度看的话,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大量的需求者,使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从而可以对住户进行选择,选择有较好信用记录的消费者,便降低了监督的成本,让市场来选择交易。这样,从表面上看,公司面临着亏损,但由于降低了不确定的成本,使得利润空间大幅上调,并且借此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

然而,真正要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经济学的意识,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8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一)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着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也许我们的专业与经济无关,但我们的生活本身却离不开经济学的知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让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领略到了经济学的魅力。而在写这篇读后感的过程中,也加深了我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促使我学着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远非如书中所说那样的简单易懂,而是复杂多变的。也正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所学只是皮毛。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二)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经济学视为一门科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正反映了这种趋势,曼昆认为:“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一国经济,就像适用于研究地心引力或生物进化一样。

”可见,曼昆完全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学的作用,正是他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才有了我们今天为之倾倒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什么叫经济学?首先,经济学的定义在前言中。它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们普遍生活事务的一门学科。该定义简洁明了,明确了经济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的一般事务中的基本地位。

据此,如果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没有一些基本的经济观念,完全无知,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为下一代阅读的书,是对下一代的又一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理,阐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几个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求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

然而,笔者对此显然并不满意。最后,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经济的基本观点,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这一经济学原理的开头,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下各章围绕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前七条原则解释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他们希望如何为彼此投票。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研究称为微观经济学。

接下来的三个原则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概要。原则8: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原则9:当**发行过多货币时,****;原则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在这是个原理里,就有内容、体系结构到表述、体例都体现了“经济学学生的入门教科书”的定位。给读者很大的吸引,对一些不是学本专业的学生和看者来说,是个很好的入门教材。

让人懂得生活中学经济,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不需要把他全部看完。这本书是要慢慢琢磨,不是把他读完,而是把他的精髓念出来,那只是一点点,对你也大有裨益。然而,这十条原则让我理解了经济学的深刻性和深刻性。

在各个领域,经济运行的特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到我们家庭琐事,大到国家经济实力。从简单的例子到复杂的例子,同时,你可以提高你的阅读能力和辨别经济实力。

这本书关注的是应用和政策,而不是类似教科书中的正式经济理论。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作者试图使读者在今后的读报、经商或从政中应用经济学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没有提供系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实际上,这本书包含了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所有中心主题和基本原则。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它如何影响我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向工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生产商品和服务的工具以及获得最佳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描述了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互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帮助。光靠别人的恩惠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仁慈,而是来自他们自身的利益。

每个人都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利益。他计划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就像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试图达到一个他不想达到的目标。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往往使他能够比在真实意图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更加突出时,**应当对国民经济的有效宏观调控发挥作用。

**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回凑效的。当**发行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会**并导致通货膨胀。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

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通胀的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一样的——货币数量的增加。当一个**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

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

例如,**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

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

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

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而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读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不仅是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相信,对我今后走上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曼昆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现代经济学,纵观现代经济发展,这本书却并不简单,它确实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0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下面是本人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篇二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作为一名现代自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党企职责不分。党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操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府委派精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年度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一)建立精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精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注: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考虑机会成本影响的利润,而非财务专业所指的利润)综上所述,国内垄断行业的破冰之旅是一场涉及面广、层次较深的系统改革,以上的权属、权责和定价等重要改革内容之间是互相关联,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颇为艰巨,需要的是管理层的魄力和智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管理层心中真正放着民众福祉,真正抱有塑造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理念,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是虽任重而道不远。问题是,在现有的上层建筑框架内,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1

会计1116班***孙湘瑞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

《经济学原理》中的各个理论因素,基本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它以边际效用论来说明需求,而以生产费用论来说明供给。但是本书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不再把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费用论当作是决定价格的独立因素,而是通过供求理论,把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容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核心——均衡价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论,应该说,《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结构为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框架。

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三点认识。

1.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并以大量篇幅阐明的“均衡价格论”是资产阶级种种传统价值论的综合产物,是把供求论和各派的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融合成一体的调和价值论。自马歇尔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讨论价值和价格问题时,继承了马歇尔只谈价格而不谈价值、以价格代替价值、以均衡价格衡量商品价值的传统。马歇尔认为,商品供求平衡时形成的价格是均衡价格,由需求曲线和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其交叉点的价格是均衡价格。

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和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2.分配理论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马歇尔认为,“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把劳动和资本作用于它的自然资源后,扣除必要的生产资料的消耗,每年生产一定的纯商品总量。

分配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社会个阶层、个阶层和各成员的经济利益。马歇尔在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分配理论,这是均衡价格理论在分配领域的具体应用。分配理论是研究国民收入在不同阶级、阶级或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问题。

马歇尔在书中说道:“分配问题比以前经济学家所想象的要难得多。”他阐明了国民收入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润理论。

工资是国民收入中属于工人的那一部分。马歇尔从劳动与工资的密切关系出发,阐述了工资的含义、类型、计算方法和作用。他认为,工资是劳动报酬,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

“工资是工作的物质报酬”。他把工资分为六类: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效率工资,又称效率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物工资。

利益理论一直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领域。针对不同的认识,马歇尔从资本与利率的密切关系出发,阐述了利率的含义、类型和功能以及对利率变化的认识。利息是资本的报酬,是资本这个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借贷关系中,交易双方都将货币的使用价值视为一定时期内交易的商品。利息是商品的价格。马歇尔指出,当资本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平衡时,利率就是价格。

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变量之一。马歇尔阐述了购买力变化与利率的关系。

地租问题对西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马歇尔从土地与地租的密切关系入手,阐述了地租的含义、价值和地租制度。他把“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原则”运用于对地租概念的解释上。还把供求均衡的长期和短期的分析方法运用在分配理论上,提出了“准地租”的概念,这是马歇尔分配理论的一个特点。

所谓“准地租”指在短期内,土地本身以及土地以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或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所得到的超过平均水平的收入,不论其形式是工资、利息还是利润。由于这些收入在性质上与地租类似,所以称为“准地租”。

3. 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马歇尔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资本与土地的理论之上,增加了第四要素——工业组织,从而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产业组织的概念。马歇尔之所以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是,是因为他触及了“规模经济”的问题。马歇尔认为,规模经济是与工业组织直接相关的。

马歇尔在探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时,提出了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迄今为止,如何与自由竞争和规模经济相适应,已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4.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仅是对财富的研究,也是对人的研究。它主要研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最有利、最坚定的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

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研究从研究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致富到研究个人消费行为、个人制造商行为和行为两个方面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转变。“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在此,我作一个简要总论。

第一、 以心理分析为基础。和主观学派一样,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心理机会会强烈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

人类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满足感,它可以刺激人们的经济活动。二是避免牺牲,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

这两种动机的平衡是大多数经济范畴和法律的基础。

第二、 强调“边际增量”分析。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马歇尔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广泛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例如,作为需求理论的基础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消费“增量”的比值,而需求弹性则是需求量变动比率和价格变动的比率之间的比率;同样,供给理论和供给弹性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是以报酬递减率和“边际”生产费用原理为基础的。

第三、 强调“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运用物理学中平衡作用和反应的思想来解释经济力量的平衡。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均衡而是局部均衡。

在部分均衡条件下,马歇尔研究了个体生产者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没有考虑生产者和消费者。这种方法已成为当代微观分析的基础。

第四、 强调“静态”分析。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现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多是不变的。由于马歇尔一方面继承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引入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使古典经济学理论获得发展,所以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可看做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篇12

什么叫经济学?首先,经济学的定义在前言中。它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们普遍生活事务的一门学科。该定义简洁明了,明确了经济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的一般事务中的基本地位。

据此,如果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都没有,完全无知,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为下一代阅读的书,是对下一代的又一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理,阐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几个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求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

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经济分析结论,例如,由于粮食价格弹性低,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牺牲农民的收入;例如,商品税是对消费者还是对生产者征收,最终的成本转移结果相同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

然而,笔者对此显然并不满意。最后,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经济的基本观点,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在这一经济学原理的开头,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下各章围绕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条原则中的前两条不仅适用于经济学领域,也适用于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所以我在这里对它们进行评论。

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归根结底,经济学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由这种权衡引起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中选择最佳方案。

我想你们对我都有同样的经历:有很多欲望,但能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东西的代价就是你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开始考虑是出去当搬运工还是上大学。当我去当搬运工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1000元,但是如果我上大学没有收入,我就得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

如果你一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做搬运工的成本是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00万元;做搬运工的收入最多是收入的1/3,收入减去成本是际上是损失200万元。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永远不应该做小工作。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如果我不上大学,也许我只能当搬运工。成本很低。当然,上大学更划算。

但是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大学。他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占领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收入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出于同样的原因,有苹果总裁、甲骨文总裁、许多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们很不平等,贫富差距很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比如生活,每个人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有60-80岁。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穷人来说,时间不值钱;对富人来说,时间则相反;对同一个人来说,剩下的时间越少,时间就越有价值。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

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餐桌上花太多时间讨论这个问题。不管我选什么,费用都不高。

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3.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5. 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6. 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本书中主要是依据完全竞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从供求角度来分析问题,依据市场价格为线索。

1经济学的对象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这个商品有多少的劳动量和原来的材料,而是消费者对这个商品有多少认可。他还认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之间的关系,任何物品都是用货币来交换自己的商品,甚至自己的劳动价值。他在书中说精神和道德可以产生人的思想,但是物质的东西就不可以,人们通过劳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来满足自己对任何物品的欲望,但是人的欲望从来不会满足的,所以人们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来通过货币流通的方式满足自己更高的欲望需求。

2均衡价格

他认为价格的产生最重要的因素是供给商和消费者之间约定成俗的值,这个值是有市场经济自身来调节的,所以均衡价格实质上就是供求关系的理论,价格和供求是相互连锁的关系,当商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低;当商品求大于供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为什么消费者那么注重价格呢?因为大量的劳动带来得疲劳促使人们开始和商人讨价还价,或者联合起来降低价格来达到便宜石灰的境界,还有就是延迟了消费,从而上升了资本储蓄的效率,降低了积蓄目标的时间。

3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

他把认为生产要素有四个分别为:土地,资本,劳动力,社会组织,它们是构成生产的必要要素。

(1) 内部经济,就是内部的规模经济,他主要包含的要素有:

工具(机械):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新的工具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促使劳动简易化,效率提高,质量不断攀生,所以生产商应该对工具进行改进,降低成本。

采购和销售经济:生产商应该大量订购原材料,这样才会节省成本,促使产业更加集中,规模效益更加明显。/

技术:好的技术对于生产来说是更加关键的,技术是从生产中来得,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技术的关键性,技术是从大量劳动实践后得出的结果,可以更加明显的突出分工合作和专业化发展,高幅度的提高效率和质量。

企业规划:可以明确现在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最科学,最简便。

外部经济就是指对外的销售,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生产上要达到两者统一,这样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我认为外部经济是内部经济的表现形式,可以直接表达出内部经济生产的质量,价格等等,只要内部经济作好了,很大一部分就成功了。

4收益的分配:作者把市场配置资源分为土地-地租资本-利息组织-利润的形式

(1) 资本:普通的人容易满足于现状,利息是很少的,不过也是没有风险的,资本家要想从利息来赚钱那是不可能的。

(2) 劳动力:劳动力就是泛指工人,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的工资来榨取劳动力的价值,很显然资本家们就是按照这样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资本。

(3) 土地:我认为比较关键的还是土地,没有了土地,生产者们就没有了施展灵魂的空间,地租都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土地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降低;当土地求大于供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

所以地主们可清享福了。

(4) 组织:我认为组织很大一部分取决与内部经济的好与坏,有组织有管理有技术的组织是无敌的,生产者们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来运作,获得的利润是除掉人员工资,就是生产者的利润,当利润和投资持平和低于投资额的时候,就可以说这桩生意赔了。

1、“经济学结合了政治学和科学的优点它是一门真正的社会科学。它的主题是社会的——人们如何选择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相互交易但它以科学的冷静来研究这个主题:通过把科学方法引人政治问题,经济学力图对所有社会面临的基本挑战作出推动。

”回避政治,只谈经济学是错误的。政府干预市场是必须的,只是方式需要讲求科学。霸权主义强国都会通过某些方式来干预市场,同时它们指责别国干预市场,实际上是不让别国的政府维护其国家利益,信奉它们话的人不是白痴就是卖国。

本文网址:http://m.nns88.com/huodongfanwen/135793.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N 编辑推荐 更多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