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构建新型邮政服务平台谱写谐发展篇章

在我们从活动中受到启迪时,我们最好能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做个记录。撰写活动心得体会是为了使大家更了解自己,一篇活动心得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构建新型邮政服务平台谱写谐发展篇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强化设施建设打造服务新平台

近年来,为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用邮环境,威海邮政大力推进“三个工程”。

推进“局所工程”。分营以来,全市邮政共有86个局所需要恢复建设。威海邮政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经两年的艰苦努力,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城乡局所的恢复建设任务,并且在随后的行政乡镇撤并中坚持不撤点,做到每个乡镇都有邮政支局,实现了“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服务”。此后,又大力推进“进社区、进商厦、进校院”的“三进”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网点布局。到“十五”末,共新增了11处城乡局所、11个社区服务站、2处校园局所。此外,威海岛屿较多,驻军单位较多,履行邮政普遍服务义务的难度和成本很大,但威海邮政把社会效益和行业信誉放在首位,通过委办海运邮路的方式,妥善解决了刘公岛、镆铘岛等岛屿的通邮问题。

推进“户箱工程”。邮政信报箱是客户接收邮件的终端设备,通邮率是体现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和原邮电部、建设部的规定,信报箱由产权单位负责更换和维修,由房产单位或楼房开发商建设。1998年前,许多新建楼房没有信报箱,相当多的楼房旧信报箱无人维修、更换,“通邮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1999年,为彻底解决“通邮”问题,保障居民的通信权利,邮政部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启动并推进“户箱工程”。几年间,免费为居民安装了6.1万个信报箱,并免费提供上门收订和投递服务。到2005年底,居民住宅楼房信房箱安装率达到80%。此举彻底解决了住宅楼房通邮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好评。崔曰臣同志任市长时,曾在一封群众表扬信上批示:“邮政局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群众满意我满意,群众高兴我高兴”。

推进“信息工程”。从1999年开始,企业加大投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邮政,完成了电子化支局、绿卡工程、电子汇兑等工程项目建设,建成了邮政储蓄汇兑系统互联互通、量收信息系统、商函名址信息系统等十几个生产作业和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支撑了通信服务生产,提高了服务效率。目前,邮储网点联网率、电子汇兑网点联网率和电子化支局普及率均达到100%。

创新管理模式打造和谐服务机制

邮政独立运营后,威海邮政人深刻意识到,提高服务水平,必须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对邮政服务全过程的管理。

首先,完善通信质量和服务质量闭环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大力推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在全省邮政系统率先通过认证,成为行业内较早达到“二标一体”的企业。2005年,又积极开展了争创山东省质量管理奖活动,在山东邮政行业内第一个获得了“山东省质量管理奖”,在强化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再提升了一个高度。

其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窗口”活动。在全局所有营业窗口推行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服务,对局(所)标志、柜台物品摆设、资费等告示牌的悬挂都要求按标准化实行,使局容局貌、用邮环境、服务设施等有了全新的变化。同时,积极在营投窗口推行诚心、细心、倾心、贴心、耐心“五心”服务,要求服务人员办理业务速度快一点,服务用语讲得甜一点、工作中微笑多一点、得理让人姿态高一点、出现问题理由少一点,从而有效地改进了服务态度。目前,窗口规范化服务达标率达到96%。2005年,全市邮政服务社会综合满意度达到88.79分,比2004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邮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居全省同行业前茅。

第三,努力为客户使用邮政服务提供便利条件。目前,服务方式已从传统单一的柜台服务,发展到互联网络、11185电话语音、预约上门、流动邮车等多种服务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在具体服务工作,对大客户实现专人专车上门揽收、上门投递;对普通包裹和大件印刷品,配备车辆和人员,实行上门投递,高于《邮政普遍服务标准》中规定的窗口投交标准;对报刊,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收订、社区服务站上门收订,实现了居民“坐在家中订报刊,楼房报刊送到户”的愿望。

此外,打造强有力的服务监督约束机制。外部监督管理方面,健全了逐级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走访客户制度,每年平均走访客户2870个、发放《征询意见函》2800份。投诉管理方面,梳理投诉处理流程,明确投诉管理职责,畅通了“11185”服务热线、市政府“行风热线”、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客户意见簿四条渠道,专门受理客户投诉,使客户委屈有处反映、困难有处求助、疑惑有处咨询。对客户的投诉,不管是客户有理,还是邮局有理,均登门造访,讲明原委,当天处理,当天答复,客户投诉处结满意率达到100%。

创新服务功能追求与社会和用户和谐

目前,威海邮政主要经营信函、包裹、电子汇兑、报刊发行、集邮、特快专递、邮政储蓄、邮政广告、物流配送等基础通信和增值性通信业务。独立运营以来,威海邮政认真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在做好基本函件、普通包裹等普遍服务业务和义务兵免费信函、盲人读物免费寄递、机要通信、党报党刊发行等特殊业务的基础上,依据邮政网络优势和品牌信誉优势,进一步丰富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用邮需求。

积极服务会展经济。威海人居节是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威海邮政每次都主动参与,在现场设立临时邮局、代理销售门票等,既发展了业务,又为政府分了忧。去年,经过精心策划,威海邮政在人居节期间,制作了人居节邮票纪念册,作为组委会指定的专用礼品,有效地展示了威海的文化形象,受到党政领导的称赞。

积极创新服务功能。威海邮政瞄准当地经济、社会的热点,走联合发展之路,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品种,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的二代身份证寄递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上门投递服务。与移动、联通、电信等各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办理了代发账单、代收话费、代放号等业务,既方便了客户使用,又拓展运营商的营销渠道空间。此外,新开办的代理票务、法律文书专递、代理保险、代理国债等业务,均受到政府部门和市民的欢迎。

积极服务“三农”。威海邮政响应中央一号文件“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的要求,通过延伸邮政服务网络,使邮政物流业务积极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筑了“市局-县局-支局-村级代办点”四级物流配送服务平台,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户家中。全市860多个村级邮政服务点的设立,使农民享受到了“人在家中坐,农资送上门”便利服务。同时,增强了农村物流连锁配送功能,配送产品涉及化肥、农药、日用品、酒水等十几个品种。邮政开展“三农”配送服务,在维护农民利益、推广农业技术、宣传新科技产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受到了上级领导、地方政府的称赞和广大农民的欢迎。今年4月,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视察威海邮政时,对威海邮政服务“三农”工作予以充分肯定。除了提供农民急需的优质农资产品外,近年来,企业还积极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着力打造“报刊村”、“绿卡村”,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参与市场经济。

邮政服务品质的提升,离不开服务文化的支撑。威海市邮政局于德新局长常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邮政企业必须倡导先进的服务文化,牢固树立客户至上、诚信服务、服务产品化、服务创造价值、服务无止境五种服务理念,用不断进步的技术和服务为社会、企业、员工创造价值。今后,威海邮政将忠实地实践这些服务理念,增强全员服务意识,以文化支撑服务,以服务创造价值,为威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构建谐新农村心得【荐】


精心构建和谐新农村

潺潺溪水绕村过,栋栋新房绿阴中;屋后脐橙香飘远,门前塘鱼逐清波……初冬时节,笔者来到安远县凤山乡大山村杨屋坑小组,切实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生态田园式风光的秀美和谐。这是该县精心建设生态田园式和谐新农村带来的喜人景象。

在新农村建设中,安远县树立科学发展观,顺应自然、顺应民意,以搞好科学规划入手,因地制宜对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认真规划,对车头镇三排等16个精品示范点还进行详实的生态园林规划,力求通过示范点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的生态田园品位。对于依山靠河的村庄,该县依山就势,傍水成形,将山、水、树、路、房融为一体;对于周围种了果树的村庄,结合三百山旅游业的开发,按照“一个果园一个景点,一片果园一个景区”的模式,建设一批依山傍果的生态果业新村;对于农村中原有的客家古民居、古围屋和其他有一定特色底蕴的古建筑,该县进行维护,并对周边环境进行修整,使之成为新农村中古香古色的亮点。车头镇上坝村按照规划对一片杂乱的竹林进行整理,铺起碎石小道,建起供人休息的亭子,并对果园进行“猪-沼-果”模式配套,形成了“屋后果树飘香、塘边鱼跃人欢”的生态田园新景。

该县还顺应时代要求,在每个新农村建设精品示范点建起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宣传长廊或其他休闲活动场所,农业、果业、科技等部门人员定期在社区服务中心向农民传授实用农技、传递信息;该县发挥江西首家“中国楹联之乡”和赣南采茶戏发源地的优势,在18个乡镇都成立楹联学会(分会),成立30余支文艺宣传队,定期到各村开展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并通过发挥楹联和文艺演出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的热情。

构建谐社会心得(小编推荐)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当前,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比较多。这些问题都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为此,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诸多现实矛盾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这方面,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者、理论宣传工作者及媒体工作者尤其应当以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正确地提出并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否则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而且会从消极方面影响社会和谐。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首先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现状。例如收入分配,需要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但对这种差距的实际状况,包括群体、行业、地区、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及其趋势,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评估,正如不少经济学家所做的那样。相反,如果笼统地以“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词语和其实对之不甚了了的“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等等,在大众传媒上作声调高亢的空泛议论,则是颇为不妥的,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误导。再如对与此有联系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评价。十六大提出了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以及社会各个新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概念,但目前在许多“专家学者”和“媒体写作者”那里,已几乎不提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来概括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状况,所谓“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穷人”与“富人”,并将二者对立起来,甚至以此作为对人划线的善恶标准。应当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于:真实而不是歪曲地反映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发展的状况,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而不是起相反作用的,究竟是哪一种看法?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分析判断,还是那种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看法?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还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造成问题的原因。中国的改革很难,进入必须对旧体制的基础和核心真正进行攻坚的阶段以后,中国的改革尤其难。由于缺乏市场经济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很难,当要素市场上积累、集中了几乎一切深层次体制障碍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尤其难。当前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都与这种困难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和市场化,进而怀疑、否定中国改革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的那些议论会再次多起来,有些来自境内,有的来自境外,同声相应。随之而来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会再次引起一些复杂的情况。不是说改革不能批评,市场经济不能批评,而是说有许多问题——突出地存在于要素市场、收入分配、企业改革以及医疗、教育等等方面——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受到阻滞以至不到位、不彻底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正确、不稳妥而造成的;是由于一些来自旧传统的非市场、反市场因素而造成的;是由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正确推行市场化而造成的,因此不能把事情颠倒过来,反而在一般结论上把改革与市场化指为各种问题、矛盾和弊端的根源,否定其方向、目标和基本战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仅挽救了中国经济,使之走向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而且挽救了社会主义,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并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划时代的进步,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根本事实。在改革处于最紧要的攻坚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以一些很具有社会鼓动性的言词来否定改革、笼统反对市场化,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危害?是在人民群众中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还是会瓦解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会加剧社会对立?进一步说,果真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批倒了,批掉了,中国还能不能有现代化?还会不会有社会主义?这些,都是要敬请人们三思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切实有效地针对具体问题,协调社会矛盾。为此,一定要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一定要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保持战略上的清醒与坚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现实的具体的问题,从而真正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和广大人民的福祉

构建谐农村心得(小编推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作为我们在基层工作的同志,要善于抓住这一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基础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首要任务。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针,其基础和关键是发展生产,没有生产的发展,不可能有生活的宽裕,不可能有村容的整洁。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特定的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它既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联系崇阳实际,我们重点是围绕“三个结合”,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抓企业培植、抓招商引资、抓产业集群、抓基础建设。一是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既要依靠招商引资吸纳大集团、大企业、大老板到本县投资,又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投资建设资金,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培植发展后劲。二是要坚持壮大支柱产业与扶持中小企业相结合,采取放宽民营政策,聚集民间资本,激励民营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等办法,促成民间资本,县外资本和国有资本的融合,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努力,壮大我县医用卫材、食品、钒、印刷包装、建材等产业的成长壮大,培育一批带动动大,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实现三个翻番,即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值翻一番,规模以上企业利税翻一番,进一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实力。三是坚持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天城工业园、青山工业园、石城冶金工业园和崇青工业走廊这“三园一廊”的建设,按照工业向城南园区集中、机关向城北新区集中、商贸向中心城区集中、居民居住向住宅小区疏散的“三集中一疏散”的思路,运用市场运作手段,破解了城市建设资金难题,完善城市功能。

二、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农民富则国家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多予少取放活”,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但是,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联系崇阳,主要是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好特色产业。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的方针,扎实抓好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的特色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七大经济板块”和“四个养殖小区”的建设,形成特色板块经济,创建区域品牌。二是壮大龙头企业。要充分利用上级扶贫资金、调产基金、贴息贷款等各类资金,集中扶持,快速膨胀,努力实现生产规模化,形成以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产加销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重点抓好雷竹笋、小麻花和优质米加工,使之成为农村产品增值和接纳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农民增由和重要渠道。三是发展劳务产业。劳务输出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一个优势产业。我们要抓住我省实施农民工和农民科技“阳光工程”的有利时机,以县职教中心为基地,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塑造具有崇阳特色的竞争优势和劳务经济品牌。

三、尊重群众、规划引导是前提

新农村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快生态家园建设的步伐。一是要实事求是。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从实际出发,解决群众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村内道路,治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上。二是要科学规划。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三是要示范引导。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因村制宜,稳步推进。主要以白霓、路口两个中心村建设为示范村建设样板,着力解决在崇阳中普通存在仅依106国道一字长蛇沿建房和星星点点“天女散花”前有广场,后有操场式的大量浪费耕地的问题,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四、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工作是在县、乡。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转变作风,突出服务功能,在以多程形式吸引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鼓励和调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支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和社会的共同行动,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做几件实事,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入。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等工程建设力度,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要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在现有条件下,要把财政投入为主同社会资金的筹措、农民自愿的投工投劳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注意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项目投工投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农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最困难的问题入手,重点从决读书难、看病难、孤寡病残等问题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合伯医疗的管理,使这一惠民政策真正造福于农民,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民中小学的管理和农村福利院的建设,真正做到为农民排忧解难,体现“雪中送炭”。

五、努力倡导文明乡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取决于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言行和能力能否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克服重基础设施投入、忽视农民素质提高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积极倡导和确立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凝聚民心,激发民智,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新农村建设题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的荣辱观教育,对照“八荣八耻”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群众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将“八荣八耻”作为道德的标尺和行为的指南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衡量自己,评价自己,努力营造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关心集体,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乡风、村风

本文网址:http://m.nns88.com/huodongxinde/20579.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N 编辑推荐 更多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