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参考]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合集

以下主题为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为栏目小编特意向您推荐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感言其实就是因为某些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的想法,然后将其表达出来的言论,当在毕业之际或者军训结束的时候。若是有话语深入人心,受到了触动,就可以写一篇感言,感言能够及时地去激励鼓励某些人的斗志。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1)

3年前,当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体验这个节日所带来的荣耀与快慰时,对新闻工作的激情与执著便悄然注入笔端,融入生命中的每一天。

3年的新闻工作历练,虽然不算很长,但我从心底珍视这3年,感谢这3年来让我付出的一切,也让我拥有了很多。新闻工作让我们能在变化万千的生活中,更多地关注责任与大义,关注普通人的视角,更多地感恩生命,感悟生活……

11月8日,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发展、变化。在这个剧烈转型的时代,记者的职业光环正慢慢褪却,“无冕之王”的称谓正渐行渐远。然而,这个职业仍然承担着社会太多的期盼:正义、真相、良知……

很多人被这样一段文字感动: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想,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认清了虚伪和欺骗。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

这段话让我们明白记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记者对于一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重似千钧。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讯息,只为让微弱的声音变得响亮,让真切的声音传得更远。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最近的距离讲述细节,只为让模糊的画面变得清晰,让生动的画面传得更远。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持续的激情逼近真相,只为让缺失的公正变得充实,让公开的阳光照亮世界。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悲悯的情怀表达同情,只为让人际的冷漠变得温暖,让温暖的情感充溢心间。

在采访中,我们或许会碰到险滩、暗礁,前行的每一步或许都会步履维艰,但我们更要坚定步伐,因为我们不能愧对“记者”这一称呼。

记者节,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新起点和加油站。记者的事业永远追逐时代,没有终点。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2)

转眼之间,11月8日就要到了,这一天或许是某人的生日、结婚日、又或者是其他值得庆祝的日子。当然它也是除教师节、护士节,中国第三个以职业而命名的节日---记者节。记者,一个特殊而平常的职业,在人们的心中充满了高尚的色彩,经常被冠以“无冕之王”的头衔。其实,这并不是一份荣耀,相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如山似海,义不容辞。

也就在这一年,我有幸成为河曲电视台《骄子》栏目的记者,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记者节。作为这一行的新人,我是幸运的。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就表现出对我在写作这方面很高的期望,经常教育我要随时随地写,哪怕是一句话,笔和纸这两样要随身携带,养成勤于记录的好习惯。学生时代,遇到的语文老师也常把我写的文章拿来作范例,而我也特别羡慕那些拿着话筒出现在屏幕上的人,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能成为一名记者也是最初的梦想和憧憬。如今,梦想照进现实,心中的兴奋与激动自然无以言表,能够选择这份职业,并且引以为荣,对我来说,很知足!

聆听别人的故事,书写自己的人生。由于《骄子》这个栏目,我所接触到了一些行业的佼佼者,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其实每一行都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与轻松,做记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做人的过程,只要你努力去做好,结果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最后,借着记者节这一天要特别感谢我的领导李老师、窦主任对我的信任与指导;谢谢杨老师的帮助与鼓励;同时也感谢自己一直以来不断地学习与进步。

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3)

一如阳光每天倾照大地,种子蛰伏发芽,秋风春雨冬雪夏花,而我们一如既往行进在赶赴新闻的路上。第17个记者节到来之时,我们在这里为全市新闻工作者送上一份虔诚问候和暖暖祝愿。

或许此时,我们比任何时候更能深刻领悟新闻的含义,更加体会媒体的责任,更应对当下和未来满盈信心。

上述这一番感言,基于面对新兴媒体强势崛起和挑战。在推进传统媒体融合、多元、转型发展的探索中,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清醒。这种智慧和清醒,或可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路径判断和应对选择。

我们应当清醒,“转型”不是“转行”。在一片“转型”声中,传统媒体究竟如何“转”,往哪里“转”,怎么“转”?“型”在何方?有无“定型”?很多传统媒体因此自乱阵脚,把自己“转晕”了。我们需要清醒地知道,传统媒体“转型”,绝不是“转行”,再怎么“转”,“本色”不能变,“底色”不能丢。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基于“新闻”和“媒体”的发展与做强,是以互联网思维,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谋势而动,创新理念、创新手段,提升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把传统媒体办好、办活、办出水平、办出效益。

我们应当明白,效益兼顾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媒体的“双臂”。断其任何一“臂”,都会丧失元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两全”之时,我们的选择永远只有唯一。在新媒体建设初期,注定了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但新媒体从诞生的那天起,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已经产生着社会效应。这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反过来助推着经济效益的孕育。所以,即便新媒体只有社会效益,还是要毫不犹疑地推进,因为这是我们必须扛起的责任。

我们应当知道,今天的布局关乎明天的“起跳”。今天的谋变布局,都是为了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一针见效”、“立竿见影”的事情几乎没有,不能因为见效周期长而忽视、不为。今天的谋划,或许需要在三、五年后才能见到效益。新媒体建设正是如此。每一项工程,都有建设周期,新媒体也不会例外。当然,新媒体的“蛋糕”再诱人,毕竟远水难解近渴。关键还是要把握当前,过好当下,解决当务之急。所以,必须一手抓新媒体建设,一手抓办好传统媒体;提升新媒体造血功能,推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强力融合。只有过好当下,方能行稳致远。

从媒体和新闻的发端追溯,以时间为经纬的长河里,媒体的演变只是“载体”发生的多元。正如,在纸媒之后,广播、电视媒体相继出现一样,想必彼时,面对广播和电视这样的“新媒体”强势崛起,纸媒也曾经有过被挑战的担忧。今天的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网站等新媒体不过是基于“互联网载体”而诞生的媒体新成员而已。新媒体历来不是“天外来客”,也非“洪水猛兽”,更非“增值造血”的“灵丹妙药”,恐怕也不是要取代传统媒体一跃成为“老大”。显然,今天的媒体格局,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巅峰对决”,也谈不上话语权、主导权的“争夺”。媒体种类的推陈出新,既是自然规律,也是生产力和传播手段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因此,面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传统媒体有危机感属于正常反应,但不应也不必过度反应。

传统媒体的权威、公信力和政治优势,是新兴媒体所无法企及,难望其项背。而新兴媒体的鲜活、极速、便携、无空白覆盖,也正是它们崛起的资本。无数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样一个规律:不论一个话题或者事件如何凭借新媒体发酵,再怎么掀起网络舆论的惊涛骇浪,但最终,总是需要传统媒体站出来,以“老大”的权威身份对其作出终结。这一现象,给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走向的大致规律性判断:它们终将融合,并汇聚成为一体。

归结到话题的本源,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激荡、融合的伟大时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壮大社会主流舆论,决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一肩独挑,而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共同坚守。由此,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将更为繁重。

面对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和耐力。应当清晰地传递这样一个认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不是竞争关系,但它们之间的确存在并需要互相审视和彼此认同,接下来发生的可能就是拥抱、融合。这大约只是时间问题。对于传统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而言,最为紧迫的,或许是需要进一步提升驾驭新媒体、善用新媒体、融合新媒体的本领和能力。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4)

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追寻理想、拷问真相、守望良知是新闻记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

为了成为一名新闻人,我放弃了曾经稳定安逸的工作追寻我的新闻梦想,在新闻这条路上奋力跋涉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果实也倍添了自信;在用新闻报道这个武器惩恶扬善时,我树立了党报记者的威信。7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记者而备感欣慰。

然而,越做下去,越感觉新闻记者不好当。一位同行对我说,“这一行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对自己要求不低的你,有时为了用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涵,却要绞尽脑汁想大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经验丰富的你却偏偏在策划时无法想到,以至于对写出来的稿件不满意而懊恼。这,也许就是做了多年记者的你所亟待突破的瓶颈吧。”

7年的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然而,当一篇篇精心采写的稿件获读者的好评时;当我的新闻作品获得广东新闻奖时;当名字成为文章的金字招牌时,心里骤然涌出的那份收获累累果实的自豪感,便犹如母亲经历了孕育和生育阵痛之后,抱着哭声响亮的孩子时那样甜蜜。

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5)

M.nNs88.CoM

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今年的植树节是一个阳光普照的星期六。就在这个星期六我参加了杭州小记者网举办主题为“绿色踏春,为杭添绿”的植树节活动。这个星期六,我乘坐杭州小记者网准备的车来到广厦天都城的天都公园。

一下车,我们就踏着春的脚步,闻着春的气息来到种树的地点。只见路中间停着一辆三轮车,上面放着许多铁锹和几个水桶。我们每个同学都拿了一把铁锹或水桶,选好满意的树,找了一个好位置把树苗放进去,用铁锹一锹接一锹用土把树苗的根埋好。最后把绳子解开,一棵茁壮向上的小树苗栽好了,我急急忙忙地找来一个桶,接上水,让“口渴”的小树苗喝上水。小树苗种好以后,我们每个同学都发到一张纸,在上面画自已的树苗。虽然,我在以前植树节种下了花儿,但已前的每个“植树节”都没有今年的“植树节”过得意义非凡。

记者节活动的心得体会(篇6)

3月12日是植树节,为了让城市更绿,也为了让天空更蓝,我们台州晚报小记者在市民广场举行了一次植树活动。

到了市民广场,有来自不同学校的同学都聚在一起,举行了有关植树的一个互动。之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指定的植树地点,大家自由地组合,三个一

群,五个一伙儿,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地干了起来。我、徐安、李彧三个人也分别取来了铲子和水桶准备植树,我想:“植树太容易了,不就是挖个坑,把树苗栽在

坑里,再把土刨回去,浇上一桶水就完事了吗?别说是一棵小树,就是让我栽两棵、三棵也没问题。”说干就干,我立即挽起袖子,一把拿起铲子,猛得插进沙土

里,脚踩在铲子上,用力一压,再握着铲子的柄上,使出全身吃奶的劲儿往上抬,想把沙土铲上来,可怎么也抬不上来,我只好把铲子向上提一点,才费劲地抬起铲

子,把铲起的沙土倒在坑的四周,我们就这样轮流地、反反复复地铲土,干得我们满头大汗,通过我们的齐心协力,终于挖好了一个很深的大坑。啊!好累呀!我不

禁想:“原来植树也不容易呀,以前看别人铲土时多么轻松,可现在自已做起来多费劲啊。”接下来就是栽树苗了,我们把树苗搬进大坑里,然后把它竖直,徐安负

责扶着小树,我和李彧弯着身子用铲子把刚才挖出的土往坑里铲,填满整个坑,并用脚踩实,希望小树苗能在土壤里扎好根。最后,当然是浇水啰!我们三个人提着

水桶跑到不远处的喷水池里打来一桶水,小心谨慎地把水浇在小树的四周,一切完工之后,我们站在小树下,挂上我们精心制作的小卡片“请爱护树木,树是人类的

朋友……”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樱花树,我想:将来这些树长大了,开花了,市民广场一定会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风吹着小树苗的枝干,枝干摇摇摆摆,仿佛向我

招手,说:“谢谢!”凝视小树,我似乎看见小树开出了淡粉色的花,许多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小树啊!小树!我要和你一起茁壮成长!

本文网址:http://m.nns88.com/huodongxinde/69089.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N 编辑推荐 更多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