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活动范文 > 活动心得 > 导航

奉献感想文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从活动经历上面受到启发,我们最好能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做个记录。写好活动心得体会对自己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怎么才能写好一篇活动心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奉献感想文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廉明村的奉献生活

今年暑假也是我大学生活里的第一个假期,这一年以来的大学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但是我觉得奉献生活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不能回家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因为有了这次奉献经历,所以十分高兴。

廉明村并不远,从学校出发经过了一个小时车程就到了。大约是天气闷热的原因,在来的路途中大家都昏昏欲睡。下车之后一个黄色小平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没有操场,前面放满了铁架子和木耳。这就是我们后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了。其实廉明村的条件还比较好的,干部和家长们也很热情。第二天我们就顺利地开始了我们的工作。

我是带领着一年级的几个小朋友一块学习。因为我们组全是朝鲜族的哥哥姐姐,他们坚信我的汉语能比他们好。于是我就光荣的接下了这个任务。我先检查了一下他们的功底,让他们把拼音给默写了一遍,语文的学习是从拼音开始的,非常重要。发现他们拼音还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于是我打算让他们学习拼音,我就在自己的一年级课程里给他们分出了拼音,数学,生字,古诗,美术几个类。第一天下午带领着所有小学生画画完全点燃了他们对我们课程的兴趣,所以接下来的发展的也一直很顺利。

一年级需要很多的耐心。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在生活中也是,特别容易生气。大概是出于刚开始工作的热情,我前几天状态特别好。我一遍又一遍地教着他们念他们所不熟悉的整体认读音节和容易混淆的元音辅音。小孩也很配合地大声朗读着。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所在的那个校园,我小时候的那些事。也是一个农村的小学校,所有的人都尊敬老师,我小时候也曾经这么认真地大声朗读着书,一遍又一遍地问着老师同一个问题,一声又一声的地叫着老师,仿佛老师是无所不能的。我想到他们此刻也一定是那样的心理,对我充满了好奇又充满了期待,想亲近又怕我不乐意,想好好表现又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很认真地读着每一个拼音和每一个句子。于是我也更加有热情了,我很耐心地回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一遍又一遍地纠正他们的发音,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数学,把语调放得温柔,很努力地去亲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和我没有距离,虽然一声一声叫的都是老师。在去奉献之前我带了一些糖果,一些笑脸贴纸和拼图,两个笔记本,带了自己不用的两个很可爱的苹果蜡烛,打算奖励给他们当礼物。于是很快我和他们都亲近了。

农村孩子的笑容总是很淳朴,虽然他们皮肤被太阳晒得很黑,也许有的孩子还不是那么爱干净,那么爱玩,在土里打滚,好奇地问着老师有没有吃过披萨,一不小心就在地上磕个大包流了血,站起来拍拍裤子拍拍手,当你担心地问他的时候他却满不在乎地说不疼的时候真的非常让人心疼。我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们一定对我们充满了好奇,于是我更加愿意和他们打成一片了。我发现了自己其实还是一个孩子王。爱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出来。我并不是只和一年级的小朋友玩,在课间跟他们玩游戏,我让他们上台表演节目,因为我觉得上台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胆量,农村孩子特别害羞,更需要这样的一个机会,我鼓励他们说上台有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上台表演,然后把自己带去的东西奖励给他们。这样有了鼓励和信心,我相信他们以后应该更加自信,开朗,活泼,更愿意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想到这里,我很高兴,我认为这样的锻炼和自信对于学生发展帮助远比各种语文数学补课好的多。

与此同时,我也在这里寻找着自己的童年。每天放学之后,吃过晚饭,我的选择是出去沿着乡间小道走一走,在路上就会碰见一些小孩,他们会很热情的叫你老师,然后我就会更加热情的跟他们说:"海,你好~吃饭了吗?"然后我就会加入到他们老鹰捉小鸡,木头人,警察和小偷等各种游戏中。后来这帮小孩越来越热情,我还没吃完饭就来我们的住处等着,一遍遍的叫着:老师,今天能出来跟我们一块玩吗?我就很配合地告诉他们:"OK,等着老师刷完碗就去。你们先玩着。"回顾了很多小时候的游戏,也在和这帮小朋友玩的时候肆无忌惮地享受着童趣,释放者童真!

我也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我一刻都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本分。虽然我们家现在已经不在农村,但是小时候的经历我铭记于心。所以我能够忍受廉明村的生活条件,虽然菜一端到桌面上就立马有苍蝇冲上去,每天晚上在各种小虫子,飞蛾和小蚂蚁爬过的炕上睡觉,伴着炕边蛐蛐的歌声入眠。但是那些都没关系。说实话,像廉明村这样的还能给我们提供三间屋子住宿和旋转餐桌和煤气炤奉献地点,相对于别的农村奉献队。已经是天堂。所以,我非常感谢感谢这些相信我们,愿意把小孩交给我们的家长;也感谢那些给我们提供蔬菜大米,对我们笑脸相迎的村民;也感谢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的村干部和学校。所以对于这样的农村生活,我并没有太多的抱怨和感慨,只是怀念和对自己的警醒。

奉献生活就这么愉快地结束了,其中不得不说的是我们组的伙伴们。刚开始他们都觉得就我是汉族,为了照顾我,鼓励大家说汉语,后来我告诉大家我能听懂朝语,大家也就在一块说说笑笑了。本来由于就我自己是12级的,还挺担心,但是后来发现哥哥姐姐们都特别好,干什么也都大家分担着干,姐姐们去哪里也都带着我。所以整体的奉献生活也是非常开心的。我喜欢他们。

生活又将回到正轨,不回家在学校漫长的开学的等待。而开学之后又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廉明村的生活就成了我大学生活里一颗闪烁的浪花,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奉献!

延伸阅读

参观西柏坡感想心得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周六,我参加了基层党组织的学习活动,到西柏坡参加“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这是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活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既是一个组织者我有幸参加了他们的活动。

“西柏坡”革命圣地,说它是我的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有些夸张,但它的确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它的特殊地位,我也多次想去看一看。看看革命领袖战斗过的地方。旅游的地方虽然不多,红色旅游的地方也去过一些地方。每一地都有不同的感觉、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感触,在这里对革命领袖的敬重,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却更加的强烈。

西柏坡地域虽小,却成就了建国伟业。从这里,中国共产党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在方圆仅有几百平方米的地方,座落着十几间的简陋农舍,看似极不起眼的村庄,因为有毛主席党中央的存在,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的指挥中心。

西柏坡的条件设施极其简陋。如果拿它和普通的农家相比没有什么两样,但让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首脑所在地就极不寻常了,几间茅舍即做办公室,又做休息室。办公室里摆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电话、茶具是其工作条件的全部,寝室内一张床几件常用衣物足矣。室内是他们费寝忘食的工作所在,《中国土地法大刚》出于此,而屋处磨盘旁、楸树下,是他们几位领导商讨军国大事的露天会议室。三大战役的蓝图绘于斯。中国共产党能够打败强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原因何在?其实答案就蕴于此。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中国共产党深入群众,与人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所以才明白人民所想,群众所愿,才能众望所归,才能顺应民意,那天下的得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让我感触特别深的还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址。简陋仍是其特点,重要更是其特色。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二中全会的会址座落在中央大院西侧一所白色的较大的房子里,那是中央工委时期的一个大伙房。会场是伙房听起来可笑吧。但它却布置得朴素庄严。主席台是一张普通的长条桌,上面铺着粗线毛毯,主席台上方挂着两面党旗和毛泽东、朱德的照片,两边墙上是八面鲜红的党旗两边是记录的方桌,下面是代表的坐席,除了几张沙发是专门给前线将领们的专设座外,其他座席均是人们自带的座具,没有主次排位,没有前后排名,只是按与会的前后座定。因为时过境迁,讲解员的讲解不能含盖全部,因为本人文笔所限,不能全述全貌。还是让我们看看门口镌刻的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会议作出的6条规定吧:“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我觉得这六条能说明一切。在此,我也想提醒一下我们的党员干部,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些憾颜?

感触还很多,不过我从中也发现在这里有些似乎不和谐的地方。一名貌似主席的人的讲话让我感到有些许的不舒服,他们竟用领袖来创收了!还有某位在世的领导的文物也让我看了颇有微辞。

还是让我引用黄震老将军的一句话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席教导我们要把进京赶考的试卷答好。其实答案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挂职驻村的感想 关于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我是学工程的,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农村的关系也不大,平时除了听同事、朋友说些农村见闻,对“三农”工作没怎么了解。前几年看到李昌平在给总理的信中说“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倒是想了解了解“三农”工作的实际情况。1996年,我和团县委的同志一同在乍洋乡水碓村“奔小康”,对“三农”工作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今年,市里决定在全市抽调青年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我又被抽调到城郊乡梨坑村挂职,让我有更好的机会了解“三农”工作。

我挂职的村是城郊乡梨坑村,位于特哈县西北部,北与浙江泰顺交界,是个十分偏远的山村。通过一段时间在村里,与农民直接接触后,我对“三农”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也更有感触。

让农民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农业

虽然我县近年来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从人口和经济的来说,应该说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县。发展好农业带头占全县人口80%的农民的富裕。从全国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对特哈来说更是如此。农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国计民生稳定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要面对诸多风险的产业,不仅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还要面对市场风险,而且由于生产周期长,面对的市场风险远比工业产品要高得多。谈起农业,大部分农民显得无奈。我县是个山区县,从农业的比较优势来说,易于实现机械化作业,需要规模经济的产业,我们是劣势,我们的优势应该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如我们大力发展的药材、茶叶等。发展的方向应该说没错,但农民说起来,大部分叹道“赚不了多少钱”。几个农民给我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稻,犁田要260元,稻种要30元,一年施的肥料要150元,农药30元,除草剂10元,一般收割7-9担稻谷,按现在的市场价是每担103元,平均来说共800多元,一亩赚300多元。但这当中还没计上人工费用,由于难以实现机械作业,耕田、插秧、割稻、拔草费的工很多,如果用雇工的方式,一天每人35元,更赚不了什么钱。所以现在农村一般用类似合作社的形式,互相帮工。即使如此,一年自己投入的工也要100天左右,折合成人民币,一天仅3元。茶叶,一亩一年农药、肥料要240元(按现在农民常用的农药、化肥),首春茶一般可以摘10斤茶青,一斤10元,二春茶摘30斤,一斤3-4元,三春茶摘40斤,一斤3-4元。如果一家的茶园面积不大,一般可以自己采摘,如果要雇人采摘,一般摘一斤茶青工钱7-9角。如果不雇工,总的来算,一亩茶园一年也仅赚80元,还不算自己花的工。药材以太子参为例,一亩种要100元,农药、肥料40元,一般挖1担,以现在的市场价600元/担,一亩赚460元。这当中所花的人工都是自己的。如果雇人挖太子参,一般一天35元,而太子参从挖地到挖太子参都十分费工,只亏不赚。从当前农村的这三种主要产业来看,似乎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们的农业优势产业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事实上这几个产业如果超出自家劳动力所能承受的极限,要雇工的话,却是规模越大越亏。也就是说从直观的理解,我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是处于劣势。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投入劳力赚取的利润(一天3-4元)与雇工工钱(一天35元)之间的巨大差距,而这差距能存在,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的效益太低了。

要提高农业的效益,只能是走乍洋有机茶叶那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是没有龙头企业,农民自身如何发展这种高效农业?而情况就是由于这些有机、绿色食品农产品要求较高,品牌树立不易,这些企业不会贸然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其实很多农村的农民也盼望着能发展订单农业,但是却很难很难。虽然难,这却是特哈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特哈农业的出路。

从梨坑村的农业来看,效益不高,但是抛荒地与外出人口并不成比例,大部分农民在农忙时会回到村里种上粮食。之所以放不下这低效的农业,农民们谈起了外出打工的艰辛。由于所受教育不高,大部分缺乏良好的劳动技能,只能是到建筑工地打打小工、踩三轮车,收入来源不稳定,他们要为自己留条后路。这也为我们服务农民指出了方向。

看似矛盾的农民

在村里与农民接触久了,深感农民纯朴、善良。原省政府副省长潘心城曾在梨坑村挂钩帮扶了5年,为村里修通了公路。至今村里的群众谈起来,还念着共产党好。一位老大爷说起潘副省长,直念着“那是个好官哪,下着那么大的雨,他还跑了那么远的山路到村里来。以前哪见过那么大的官到我们村里来,还到我们家里去,还帮我们建公路,好人哪!”说到中央今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群众打心眼里高兴,都说党对农民好。农民都说“自古没有说还要交‘皇粮’的,现在中央关心农村,连这都不用交了,种粮还有补贴,还不会富裕,只能怪自己。”今年,村里的粮播面积扩大了60多亩。

梨坑村总共133户449人,其中109户346人外出经商、办厂、打工。其实,一般情况下住在村里的只有50、60人,最少的时候只有20多人。一些媒体曾经形容偏远的农村,剩下的是61、38、99部队,独缺54部队。其实在梨坑,连61、38部队也没有,留在村里的,用群众的话说,一类是老弱病残,一类是没本事的人。年青人不愿留在村里,也不愿回到村里,他们说的最现实的一件事是,回到村里连老婆也没得娶。他们现在最想的是,政府能有优惠政策让他们能在城关建房子。其实当前农村的这种情况也是合理的,它是劳动力优化配置的一种表现,也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如何引导好。

与农民接触久了,发现了一个农民看似矛盾的地方。梨坑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群众原来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受教育程度也不高,但是村民外出的很多,而且外出的102户中有41户在城关建了房子,说明他们大部分在外面过得不错。我们直觉上一般认为近郊的村子农民外出似乎更方便,但事实上近郊的如际头、下村等村的外出人口比例并不算高。而英山偏远的王社等村外出人口也很多。这只能归因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山区有个好处就是不容易饿死人,所以战乱之时,大家喜欢往山区跑。而易受自然灾害的地方,如浙南平阳等地的群众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特哈人爱说“天下绝收,特哈半收”,安稳于饿不死,缺乏雄心,受外界刺激比较少,更容易安于现状。近郊村子的状况就是这样,自然、区位条件比较好,容易发点小财,也就更不愿放弃农业,缺乏创业所必需的破釜沉舟的勇气。而梨坑外出的人口中,有些自己搞剪刀厂,有些开店铺,有些更是到外地跑生意。虽然他们由于素质与机遇所限,还没产生什么大富翁,但我们是不是应该从梨坑人身上学到点什么。

亟需扶持的农村

农民说起眼前之急,一般离不开“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民反映致富的主要障碍。他们认为当前电已经没问题,路、水、电视是他们关注比较多的。的确,到梨坑的路,1996年在潘副省长的支持下修建,由于长年失修,目前路况很差,多处路基塌方,窄的地方只能让吉普车勉强通过,路面坑坑洼洼,只要略有小雨,就无法通行。说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出来长了见识的村民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深知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村里修路等他们也愿意出钱。不过他们还是认为城乡二元格局比较明显,他们认为在城关,居民只有在自己住的巷子等硬化时才要出钱,道路建设等,全部由政府投入。他们也对近年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怀感激之情,但希望政府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再加大些投入,减少村里自筹资金的比例。今年政府加大农村公路硬化和人饮工程建设力度,群众很欢迎,他们也正积极集资,准备将路基再整修一下,争取明年硬化。

在了解情况中,村民还反映了“三怕”:一怕病灾,二怕野猪,三怕天灾。的确,现在农村返贫的人口当中,大约有10%是由于病灾引起的。而且由于现在医疗比较昂贵,只要家庭中有一个人生一场大病,一般这个家庭就要返贫。群众认为这些人不是因为懒才穷,也就是不是他们认为“没得救”的人,他们很希望政府能有一些帮扶机制,让他们有重新发展的机会。对野猪,群众一般是恨,又无可奈何,现在对野猪不允许随便猎杀,农民也没有猎枪。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有关部门能统一组织一些猎杀行动,减少野猪数量,让农业少受点损失。怕天灾,不仅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抗自然灾害能力差的产业,而且因为现在许多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包产到户后,组织农民兴修农田水利比较困难,特别是梨坑外出人口多,组织起来更加困难。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削弱了农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除了“三怕”,他们还对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充满了迷茫。不知调什么,即使知道调什么,也不知如何调,就是当前大部分农村的情况。几年来,他们也尝试了一些新品种,如花菇等,但都没多少收益,或因市场、或因技术、或因没人收购。他们很希望政府在农产品销路是能有些更有力的服务。

本文网址:http://m.nns88.com/huodongxinde/24076.html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
N 编辑推荐 更多
热门栏目